第一百零二章 岌岌可危守坚城(2 / 2)

加入书签

想到董袭在荆州军的攻击之下不过数日便弃城而走,使得江北荆州军顺利攻克历阳,孙权心中不禁有些黯然。吕蒙等人叛降荆州对他的打击,远不如董袭放弃历阳远遁合肥来的大。毕竟相对吕蒙等别部司马来说,官至扬武都尉拥兵数千的董袭,在江东军中的影响力要更大。

同样是都尉,潘璋却能在广陵兵的重兵围攻之下坚持到现在,孙权觉得自己总算没看错人。其实这也是潘璋与董袭、吕蒙等人出身不同的原因,若非孙权提拔,潘璋怎能从浪荡贫儿一跃成为江东军都尉?但董袭和吕蒙等人却都是有部曲相随的,并非靠孙权提拔。

现在孙权虽未与周瑜等人决裂,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以周瑜为代表的水军将领,已经与孙权离心离德。没有周瑜等人辅佐,孙权即便退守吴会,又能坚持多久呢?更何况现在广陵兵又南渡进攻,欲瓜分江东。

至于外部的援军,曹操仍然率部在官渡与袁绍大军对峙,益州偏远且因内乱自顾不暇,交州兵微将寡,都很难对荆州构成什么实质上的威胁。对于这一点,孙权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若说孙权如今的战略,无非是固守丹徙,以保吴郡罢了。不管怎么说吴会都是孙氏的根基之地,若能坚持一年半载,也许就会有转机出现。这也是孙权和他麾下大多将领的想法。

丹徙,绝不容有失!无论对方是荆州军还是广陵军,孙权都下定决心,要以此城据守,坚持到出现转机的时候。

统帅有此决心,自然会在无形中提升全军的士气,而广陵兵在陈登的指挥下却不再全力猛攻,只以重兵围困,甚至对于江东兵数次挑衅置之不理,固守营寨避不出战,看样子是要和孙权打消耗战了。

相对来说,孙权更希望如此。他现在最缺的便是时间,只要能有喘息之机,便可再从吴会两郡甚至九江抽调人马,布置防务。而且孙权已经意识到江东世家开始有倒向荆州的迹象,他亟需重新整合力量,以在夹缝之中挣扎求存。现在孙权的处境虽然与孙策初入江东时有所不同,但相比之下更为险恶。

当初孙策领兵横扫江东时,一开始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江东世家大族的势力之雄厚。在年少气盛,锐气十足的小霸王看来,凭着麾下众多能征善战之士,不用依仗当地大姓豪族,便能在江东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孙策才会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大开杀戒,凡是不服从其号令者,一概诛杀!这其中既有朝廷任命、视孙策为叛逆的州郡长吏,如许贡、刘繇、王朗等人,也包括割据一方、对孙策不屑一顾的地方豪强,如严白虎、邹他、钱铜等。

但是在以武力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孙策也逐渐看清了江东大族潜在势力的深厚。这种实力不仅仅表现在世家中多有人才在州郡为官,也不仅仅是豪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而是在江东大族对于人心向背的深刻影响力,使得孙策意识到,要想在江东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前一味用强,单纯依赖武力的政策,转而与江东世家豪强展开合作。

不过孙策还未来得及完全实现政策上的转变,便英年早逝,他的这一战略意图,最终通过继承人的选择得以展现,那便是选择了“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的孙权,而非以“骁悍果烈”著称的三弟孙翊。

然而江东大族所考虑的首先是自身家族的安危与传承,在孙策势力强大之时,选择与其合作固然是他们在观察众多势力之后的决定,但也并不是所有江东世家豪强都这么做,更何况如今刘琮率领荆州大军东进,这些江东大族当然不会视而不见,只不过依附问题关系到江东大族的前途去向,意义颇为深远,在不能断定刘琮是否会保护其根本利益时,这些传承多年的江东大族是不会贸然投靠的。所以才会有李术为刘琮摇唇鼓舌之后,顾徽等人一再前往春谷试探。

如此一来孙权在江东的统治地位,便立即变得岌岌可危。失去了精锐的部曲将士或许还能够通过战争再度募集培养,但若是失去了江东大族的支持,则孙权的败亡指日可待。在这方面孙权比任何人都看的清楚,可失去了足以震慑江东大族的武力之后,孙权拿什么来保证这些世家豪强的利益?

眼下虽说还没有到众叛亲离的那一步,但孙权知道,随着战局的恶化,随着战火向吴会两郡蔓延,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而且陈登暂缓攻城只是为了调兵渡江,积攒实力而已。到了十一月初五,陈登陆续又从江北调来近万人马之后,再度向丹徙发起猛攻。面对人多势众的广陵兵,孙权只能凭借高大的城墙死守。好在广陵兵虽然人多,但在军械上无法和荆州军相比,数日鏖战,广陵兵始终未能攻破城头,只是这样消耗下去,对于孙权和陈登来说,都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什么?江东水军突然自上游冲杀而来?”正在督战的陈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为之愕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