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八章教育大突围 十八(1 / 2)

加入书签

第一十八章教育大突围 十八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十八章教育大突围 十八

有一天,杨建云站在菜市场买水产品的一角,下午了,这儿的生意已经接近尾声,地上的水迹混合着鱼鳞和鱼血,粘粘搭搭的。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暗暗的光线穿过天花板的采光玻璃,射到养鱼的水池里。几乎看不到水,只因为池里有光。才明白有仅仅能够维持鱼儿生命的一层水。池中,只剩下两条像母子俩一样的鲫鱼,大的估计有二斤重,小的估计有三四两。无人问津,卖鱼人为了给它们生命补充能量,用一台增氧机帮助它们。尽管鱼儿偷生是暂时的,它们却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水太浅了,浅的仅仅够栖身而已。杨建云知道鱼儿们此时最需要小河的滋润。也许卖鱼的人,早已忘记给它们续水了。它们各自吐着泡沫,磳在对方的身边,相互依偎。这一幕,几乎覆盖了杨建云当时所有心情。她透过鱼儿红红的鳍片,仿佛感觉到两个生命所潜藏的所有诉求。

“子非鱼,杨建云安知鱼之乐与忧?”“非也!”。我想,人是万物之灵长,往往有心有灵犀之功。在广阔的人生舞台上,在美好的读书时光中,自己的命运我们往往无法左右,就像池中的鱼儿一样,饱受“温暖”和“悲哀”双重洗礼,这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尽管是生命的常态,但是,我们也要在这个常态中努力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蔚蓝天空。

近几年,苏北的农村工业发展相当快,很多城市的大企业,甚至有一些外资企业,把目光投向偏远的农村。因为这里的开发政策,对他们非常有利。除了在税收方面有好处,还在用地方面、劳动力方面得到很大的实惠。这也是竞相来这里经营的所有老板、企业家真实原因。为利而来,为利而去,这也可以说是普通生命的常态。

来农村办企业要想多赚钱,不靠延长劳动时间来获取高额利润,还能靠什么?要知道这里的工人文化素质大多数是近似文盲的。你想依赖他们搞技术创新来提高工作效率固然很对,但是,我们一旦离开具体的县情,我们就会为这个太大胆的想法,感到力不从心。你想利用煤油灯的温度,来取暖周围寒冷的人,有时我们会为自己幼稚的想法,付出极高的代价。除非你能够呼风唤雨。我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是一个白痴,但是,我对这方面看法,还有点自知之明的……

说实在话,政府加大力度在外面招商引资,犹如为鱼谋水。当你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一片片生意盎然的工业园区,一个个闲置在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吸收到工厂。让一个个农村种地人,一下子成为拿工资的工人。面对这种巨变,农民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杨建云没有太高的思想觉悟,没有太华丽的赞美词语,但是,她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一种无比的自豪感。每当想到自己那块被政府征用的土地,在一天一天地发挥着粮食所不能取代的经济效益,她的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她不会算太大的经济帐,就知道自己的五亩地,每年能够生产五千多斤稻子,两千五百多斤的小麦,种了就来钱,丢了就是损失。如今,她发现在自己家几亩地上面兴起的工厂,每年工人的工资都不算,单向国家上交的税收就能够达数十万元。咱们老百姓讲的就是货真价实的效益,不是整天挂在嘴边的,专讲那些靠不着边际的、一锹挖出的金孩子的大道理!面对如此发展的农村工业经济,她对政府招商引资真正感到发自肺腑的感激。她经常在家里对万宝强说:“你看省道路旁边的那么多的工业园区,现在已经和城市没有太大区别了,我们仿佛都是城里的人了!”

随着县、镇领导在外面的招商引资项目在农村一个个地安家落户,一个个企业项目陆续开工投产,使她这个六零后初学毕业生,看到了家乡的希望。但是当她看到自己隔壁人家的女儿(只有十六七岁,童工的边缘线上),初中没毕业就进了离自己家不远的电子厂上班,却又感到忧心忡忡。虽然隔壁人家的那个女孩子,每个月能从电子厂里拿上七八百元工资,也能不种地养活自己了,也能在一些时尚的服装店里买一些比较入时的服装、首饰,把自己打扮地跟城市的小姑娘一样了,但是,她总感觉到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想想自己三十年前所要发奋的、孜孜追求的“跳龙门”理想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却在这一代人身上不经意地实现了。也许这来的太容易,她便感到这样没有太多价值了。不是吗?他们还可以通过能力,获得更多的劳动技能,还可以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为什么在葡萄还没有成熟的季节,就自行离开可以让他们继续“丰润”的舞台呢?对这种畸形的发展思路,杨建云不仅看不惯,有时还责备起她们的家长来。认为孩子这种不太理智的选择,和她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

当自己成为这工业区工人的时候,虽然,每个月都能够拿到一千多元工资,但是她发现这里面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原来自己一直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农村生产劳动者,可是,到了这里以后,竟然被比自己小好几岁的小姑娘管理,她有点委屈。更让她委屈的是,自己家里有事情不能到厂里,还必须向厂里领导请假,批了才行。否则,不但要挨批评,还要罚工资。到一个月领工资的时候,一看到比别人少拿了几十块钱工资,心里就有点愤愤不平。明知自己在这里被当做不知疲倦的机器使用,明知自己根本无法过上按照国家规定的企业职工的待遇生活,但是又没有好办法离开这里,原因很简单,一是自己没有太高的素质,没有干好其他工作的能力,二是自己离不开正在读书的孩子。因此,她时常被高兴和痛苦而包围着,只能心甘情愿地在这里伴读打工。

杨建云深深地知道来这里创业的老板,它们所开设的工厂,所需要的岗位往往是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工作;所要的职工,也往往是满足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素质农村人的要求。她也深深地知道,这些企业的投资者,谁不想很快把自己投资的资金赚回来呢?他们每天所面临的不是车水马龙、交通便利的都市,而是一个交通阻塞、人口密度稀少、劳动者的素质极其低下的穷乡僻壤。他们投资的企业,大多数是国外一些较发达的国家所要淘汰的、在世界经济市场上面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的、一道工序只要花两分钟就能熟练地掌握的企业。他们要在这个极为不利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去,并且要以一定向前速度发展下去,如果单凭每天国家规定的八个小时,企业的生命力,肯定是相当脆弱的。

随着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对职工的保护也越来越走上正轨,超负荷劳动现象得到较大的改观。这里的职工身体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这里的经理、厂长们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的号召,要求服装厂里面所有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让更多的职工享受到企业对职工的关心和照顾。可是,有一种现象叫厂里的领导百思不得其解,一些老职工,不管领导怎么劝他们交“三险”,他们就是不听。这里的原因,主要责任不是厂领导宣传不到位,主要是我们农村的打工者对国家惠民政策不理解,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造成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