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陆羽传人(1 / 2)

加入书签

第十章陆羽传人

2018-04-15 作者: 刘战英

第十章陆羽传人

这是一个足以令人引以为豪的时刻。Www.Pinwenba.Com 吧

1984年6月23日,在以超级繁华而闻名于世的日本东京气派的新高轮王子饭店里,灯光炯亮,谈笑风生,随着霓虹灯银蝶般的闪烁,福建省驻香港华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彬藩著《茶经新篇》日文版出版纪念酒会在欢快浓烈的气氛中进行着。

中等身材的陈彬藩,一身质地上好的黑色西服,雪白的衬衫结扎着一条枣红色斜格领带,脚上一双锃亮的深褐色皮鞋,显得分外精干、潇洒,既有学者的气质,又具外交官员的风度。与其并肩站立的是他的夫人彭懿女士,得体的西服裙裾,微笑的面孔,委实落落大方。深谙内情的人知晓,陈彬藩偕同夫人彭懿出席今晚的酒会,与其说是出于礼仪,莫如说《茶经新篇》是他们共同用心血孕育的产儿。

参加纪念酒会的,有中国驻日本大使宋之光和夫人,还有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常务理事、东京丸一株式会社社长谷泰宏先生以及日本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社长森住和弘先生等诸多的日本朋友。席间,一次次热情洋溢的讲话,一次次坚实有力的掌声,凝固成一串掷地有声的文字:陈彬藩著《茶经新篇》,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和亲身实践,有理论研究,有文史资料,有技术探索,有品饮艺术,内容广泛,可补《茶经》之不足。《茶经新篇》日文版的出版,不仅为中日两国的贸易编织多彩的纽带,而且对两国的文化交流将开辟更加广阔的渠道,从而也预示着中国的茶文化将迈向新的辉煌。

对陈彬藩这由衷的赞誉,对陈彬藩这殷切的评语,在人们面前甩出一条夺目的而又扑朔迷离的长长的轨迹。

陈彬藩生于福建省长乐县江田乡,幼年家境贫寒,经常忍受失学的痛苦,是**抚育了他,使他能成为新中国的大学生,进入安徽大学农学院学习茶叶专业。

在安徽农学院日日夜夜里,陈彬藩在我国茶知识和茶文化的波澜浩淼的大海中奋臂遨游,开阔了视野,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他不仅将被誉为我国“茶圣”的陆羽所著《茶经》作为必修课,精心研读,而且对茶的起源及其发展变化,茶叶的种类及其分布,茶叶的采制及其饮茶的功效,围绕啜茶生发的茶文化等等,进行了系统而广泛的涉猎。中国的茶叶历史悠久灿烂,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悠久的茶叶历史是由于后人持续不断的谱写,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由于后人锲而不舍的发展和充实,胸臆中充满着豪迈和奋进感的陈彬藩决心做一个后来者。

当1954年血气方刚的陈彬藩在安徽农学院毕业后,响应党提出建设祖国大西南的号召,被分配到西康省农业技术指导所工作,1956年因西康与四川合并,又调到四川省农业厅工作。四川不仅是物华天宝,人灵地杰,而且是我国的主要产茶省和我国种植茶叶的发祥地,茶区辽阔,茶树品种和茶叶种类繁多,且茶农的经验十分丰富。陈彬藩深知,只有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才会获得富有创造性的真知灼见,为施展自己的抱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于是,陈彬藩甩开具有冲刺力的双腿,在四川工作22年的时间里,几乎跑遍了巴山蜀水的100多个主要茶乡。多少个日出日落,多少次废寝忘食,实地考察学习,然后又将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用于推广。在谈到四川茶业的发展过程中,陈彬藩概略地说:新中国建立以来,四川茶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却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苦的过程。50年代初期,四川茶叶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56年全省茶叶产量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70年代,全省出现了开荒种茶热潮,全省茶叶科技工作者和茶区人民一道,兴办联办茶场,发展新式茶园100多万亩。80年代后,四川茶叶界的同行们更加积极热情地帮助群众大搞科学种茶,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不到10年,全省年产茶叶由30余万担猛增到100万担以上,跃居全国第3位,出口红茶增长到30余万担,居全国第2位。……陈彬藩这番充满自豪的话语,虽然字里行间没有透露他丝毫的功绩,但“此处无声胜有声”,他在四川茶业战线工作期间,不但根据积累的大量实际经验撰写了《科学种茶》等论著,而且还将历史上关于世界最早茶叶市场的学术问题进行了考证得出了确凿的结论:是在中国四川省彭山县境内的武阳。这比美国茶学权威——威廉·乌拉斯断定“在第5世纪时,茶叶渐为商品”之说提前了50多年,也纠正了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把王褒《僮约》上的“武阳买茶”引为“武都(甘肃武都县)买(当作卖)茶”的错误。

陈彬藩学有所用,并且在茶叶学说中颇有建树,其知名度在茶业界不胫而走。

1976年,中央农业、外贸和商业三个部要拍摄全国第一部茶叶科教片,陈彬藩和好友杜长煜被聘任为顾问,与峨嵋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到福建茶区工作。命运的安排使他有机会认识当时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兼副省长的伍洪祥,伍洪祥很赏识他的才干,决定把他们从四川调回家乡从事茶叶的对外贸易工作。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契机。但只有契机与才华联姻,才会产生质的闪光。

1978年,广州秋季商品交易会隆重召开。几天以后,便有许多外宾向大会提出要求,请一位茶叶专家介绍一下中国茶叶情况。外宾的要求,恰中主持交易会的外贸部同志的下怀。这不正是借以向外宾宣传中国茶叶、促进贸易的绝好良机么?于是,他立刻想到了陈彬藩,请他唱主角举行一次记者招待会。陈彬藩听罢,充满信心地点头应诺。艺高人胆大,当记者招待会帷幕拉开,陈彬藩登上讲台,面对一个个气度不凡的洋老板,他镇定从容,如数家珍般地将中国茶叶的历史、种类、形状、特性以及品饮艺术等做了介绍,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加之声情并茂,博得外宾的高度褒奖和赞誉。事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新闻媒介纷纷发表了陈彬藩举行记者招待会的消息。香港《镜报》月刊社长兼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四民先生立刻对陈彬藩进行了采访,写了访问记——《中国茶叶纵横谈》,并提出请陈彬藩为《镜报》的“茶经新篇”专栏撰写连载文章。

就在这时,陈彬藩与他的夫人彭懿在对待茶的认识上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陈彬藩与彭懿是在四川相识并结为连理的。前些年,陈彬藩大部分时间奔波于茶区,与妻子共同生活的日子并不多。再则,由于彭懿是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小麦育种工作,与陈彬藩从事的茶业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在饮茶的嗜好上大相径庭。陈彬藩对茶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彭懿对茶却是有一搭无一搭;陈彬藩喜欢沏茶细呷,品香玩味,彭懿却是不饮则已,一饮便宛如端起一碗凉白开样大口喝下。不久,彭懿因工作过于劳累,患了肝胆病和冠心病。陈彬藩想起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诗句,决心把妻子培养成知音和“爱茶人”。于是,他便向彭懿讲解饮茶能够帮助消化,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劝其练习饮茶。为了治病,彭懿接受了陈彬藩的开导。起初,她只能饮少量清淡的花茶和绿茶,渐渐就能和陈彬藩一起泡饮浓酽的乌龙茶,并且体会到饮茶对医治她的病确有辅助疗效,从此产生了饮茶的爱好。每当夜阑无事,彭懿总要泡上一壶酽茶,一面品茗,一面要陈彬藩讲述茶的知识。陈彬藩自然是乐不可支,从而品茗谈茶成了他们夫妻间夜晚的主要话题。从茶的起源,茶的功效,茶的掌故,到茶具艺术,选茶、泡茶、贮茶的方法,无不成了陈彬藩兴致勃勃的谈资。彭懿呢,每每都是洗耳恭听。

“彬藩,你再写一本茶书吧!”彭懿突然提议。

“噢,谈谈你的想法!”陈彬藩先是微微一怔,继而喜上眉梢。

“我觉得你再写出一本很好的茶书,不但可以向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宣传中国的茶知识,而且对促进茶叶外贸也会大有裨益。”彭懿的话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

“你这个想法很好!”陈彬藩表示赞同。

这样徐四民先生的盛情约稿,妻子彭懿的热切期望,两者不谋而合,使陈彬藩当即决定为香港《镜报》的“茶经新篇”专栏撰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彬藩在《镜报》的“茶经新篇”专栏连续发表13篇文章,深受海外喜爱中国茶叶人士的赞赏,并被日本等国翻译传播。嗣后,陈彬藩一鼓作气,又写了10篇新作,连同发表的13篇结集成册,定名为《茶经新篇》,1980年由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出版。此书一经问世,立刻产生振聋发聩的反响。短短几年,销售一再告罄,曾三次再版,印数高达数万册。当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挥笔为此书写下“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的佳句,赠给陈彬藩。93岁高龄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台湾看到陈彬藩著的《茶经新篇》,兴奋地写下“赏心悦目诗书画,煮茶品茗色味香”。不仅如此,日本还出版了日文版《茶经新篇》,在本国广泛发行,并为此举行了隆重的出版纪念酒会。这便是本文开头描写的情景。当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后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在日本访问时看到日文版《茶经新篇》,不但欣喜地接见了陈彬藩,还亲笔写下了“饮茶康乐”的贺词。

就在陈彬藩“人以书名”而成为蜚声海内外的茶叶学者时,他的工作发生了重要移位,由技术岗位转移到商务上,因福建省筹建了茶叶进出口公司,陈彬藩被任命为副经理。不久,他又奉调到日本,作为福建省外贸总公司驻日本国全权代表,开辟中国乌龙茶的国际市场。

虽然说陈彬藩的工作移位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出本行,但是工作性质却有很大的不同,况且他新担负的使命是严峻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