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养成自重的性格(1 / 1)
第四节 养成自重的性格
2018-04-15 作者: 相如
第四节 养成自重的性格
在遇到危机的时候,一定要镇定自若,保持理智的思维,这样才能稳定大局,使目标更加顺利地实现,同时也能使你的下级对你更加敬重,树立自己的威信。
1929年2月初,**率领红四军来到江西省乌江县的圳下。圳下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中间是一块有几百亩地的狭长田垄,村里的群众就住在垄下和山脚下。**、朱德、陈毅等军部的领导就住在田城中间的文昌祠和围子里。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军部做了极其严密的部署:红军第二十八团为左路,担任前卫警戒;红军第三十一团为右路,担任后卫;军部和特务营驻扎在村中间的小河边。
第二天,敌军两个旅和四个团,趁着晨曦,紧急集合,突袭红军。二十八团的战士先与敌军接上了火,但狡猾的敌人集中力量乘机猛攻左路。战士们虽然拼死抵抗,但是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节节后退。后面的战士不知前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就也跟着掉头往后跑。整个团的人都向村中央的小河对岸后退,河上的小桥很快就被堵塞了。有的人看到桥上过不去,就胜水过河。一时间,桥上河里都是人,一片混乱。
就在这关系全军安危的时刻,**没有一丝一毫的慌张。他非常果断地向红三十一团下达了作战命令,要求军队立即出动,对敌人进行阻击,又让朱德组织另外两个营的兵力,全面投入战斗。然后,他迎着已过了河的继续往后跑的二十八团战士,不顾一切地向桥的方向走去,并抽出手枪,朝天放了一枪,随后竭尽全力地高声喊道:“不要往后跑!要消灭敌人!”直到这时正在奔跑的战士们才注意到,站在桥边高声呼唤他们的是全军的总指挥——毛委员。他们顿然醒悟,正在抢着过桥的战土停下了脚步;正在趟水过河的战士立在水里;已经过了河的战士也站住了。还有许多人掉过头来,举着枪,跟着高声喊了起来:“不要往后跑,要消灭敌人!”溃退完全被制止了,战士们转过身来,同追上来的敌人展开了厮杀。
从容镇定,临危不惧,是一个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危急的时刻,领导者的泰然自若,对于稳定局势,安定人心,解除危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所作所为,都证明了他在重大事件面前能处变不惊、遇乱不慌,表现出了一个领导者良好的自制性和遇事沉着冷静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领导者理智思维的外在表现。这种冷静、果断不仅在于能够稳定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可能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又能给他人一种信念、一种力量。
领导者的自重的性格,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引导群体心理朝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试想,训下战役的爆发,士兵纷纷溃退,如果没有**镇定自若的指挥,红军战士们在武器弹药都不足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拼死地抵抗敌人,以大无畏的精神夺回原来的阵地。**正是用他自己的行动,赢得了红军的信任和支持,并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在关键时刻,领导者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会给周围的人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领导者必须学会用理智的思维训练自己的行动,做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反之,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就会处处碰壁,给和谐做事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
领导者的自重的性格,可以使目标明确,计划周密,执行慎重。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顺利召开的庆祝大会,一群国民党特务突然蜂拥而至,大打出手,在会场捣乱,殴打参加集会的群众。周恩来得知后,立即赶到会场。这时,特务们马上围住周恩来,气势汹汹,大有行凶动武的架势。在这危急的时刻,为了确保周恩来的安全,警卫人员只好掏出手枪保卫在周恩来的周围。这时,周恩来清醒地意识到,如果让警卫们采取这样简单的做法对付特务的横行,尽管是出于防卫,也会使问题复杂化,从而给反动派进一步迫害革命者和进步人士制造借口。他严厉制止了警卫人员,严肃地说:“谁叫你们这样做?他们不讲理,我们就更要讲理!”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和理智,震慑住了这伙匪徒,他们立刻四散而去。孙子说:“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说的就是兴兵打仗不可动感情的事。在危急险恶的情势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形势,做到“怒不变容”是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化险为夷的关键。其实,对正确目标的确定,是以对各种目标的理智认识为基础的。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对目标的选择态度,往往并不是决心不大,而是对其认识和研究得不够充分,对于各种可能性想得不够周全,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出现了犹豫不决或草率决断的非理智行为,结果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不少事先不曾预料的困难和问题。因此,领导者要加强理智思维,考虑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能否克服和解决。当然,把目标想得“天衣无缝”是不大可能的,但是考虑问题尽可能周全,少出问题,则是领导者进行理智思维所必要的。
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只有像**那样自重的性格,像周恩来那样理智、机敏、考虑周到,才能稳定大局,使目标更加顺利有效地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身的威信,使下级信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