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故乡回忆(1 / 1)
第三章故乡回忆
2018-04-15 作者: 秦砖汉娃Q
第三章故乡回忆
杜康少年时期的人生经历象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简单纯朴--上学读书。经过高中苦读,考上了大学。
杜康当初高考时报的是自己向往的一所名牌大学的法律专业。可惜因为偏科、考分不够,被按第二志愿录取到低一级别的另一大学,学的是财会专业,尽管非自己所愿。财会专业志愿是在县水电局当会计的父亲强烈指定的,说是做会计饭碗稳定、领导关照多。
大学毕业时,国家已开始实行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政策。曾经的枝头凤凰成了下架的野鸡。父亲呕心沥血辗转托了几层关系,才把杜康安排进了县水泥厂的财务科,还说这是很多家孩子没争到手的香饽饽。
进厂时,杜康抱着对初涉工作生涯的憧憬、对父母的感恩,发誓要百般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学以致用好好干。
这个水泥厂有近一千人,是县里的重点国企、纳税大户。财务科有九个人。时间一久,杜康发现自己不过是跑龙套的角色,每月帮忙算算考勤、工资、零碎帐,这些工作只需小学算术知识就可做好,真正的账本沾不上手,大学几年学得那些专业理论课程根本用不上,有的思路和做法与现实大相径庭。说白了,这个所谓的重点国企财务科其实就是账款管理组。
刚进单位初期,曾有缘与厂长、书记偶遇,被赞赏、勉励,此后却难有机会与他们接近。刚进财务科初期,被众人多次称为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厂领导苗子,可后来才感悟到这种夸赞里夹带着调侃揶揄、嫉妒、讽刺挖苦。
杜康发现,若要在这个国企里混个一官半职、出人头地,相当困难。不说被政府主管部门任命的厂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也不说和自己专业不对口的生产、销售、行政等部门,就单自己所在的财务科,首先就需要工龄、资历等硬杠杠。科长已近五旬、两个副科长四十多岁,三人中最短的工龄也有十五年,完整的接班梯队格局。同时,上位还需要背景、关系等软实力。财务科长是厂长的多年心腹,位高权重,难以撼动;一个副科长是老牌大学生、单位的少壮派代表之一,一直以低调、谦虚姿态示人;一个副科长是厂党委书记夫人娘家小舅子,业务水平一般,说话做事八面玲珑。还有两个男同事都是毕业于财经院校,沉默少语,言行谨慎。另有个女出纳,虽然实际角色是个花瓶,但也是从生产车间里调上来的,工龄也有十余年,是党办主任的侄女。杜康的排名显然是末位,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看来自己是个迟到或者说是多余的入局者,即使升职,不说其它因素,单在时间上就需至少煎熬十几年。
杜康以前看文艺作品、听闻人们说过,国有单位多么的复杂,现在算是真正逐渐领略到了,其深奥如海,大而无形。而自己只是这个庞大机器上的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是这个海洋里可有可无的一滴水。
杜康不想走许多人的毕业工作后立即谈恋爱--结婚--生子的传统路线,也就没有谈恋爱,对厂里好心人介绍的对象也是应付了之。杜康不甘心与一般职工为伍,在厂里也是沉默少语。工作和生活死水微澜,每天重复着集体宿舍---科室的单调机械生活。随着时间推移,杜康对工作的憧憬和激情逐渐消退,觉得十多年寒窗所学一无所用,人生前途不知在何方,失落、压抑、迷茫油然而生,短期内无法改变现状也就只能承受,进而逐渐变得深沉、敏感、郁郁寡欢。
在同学聚会时,大家都有类似从天之骄子到莫名折戟的郁闷感受,当年的慷慨激昂、指点江山的豪情逐渐远去,个个似未老先衰的小老头。杜康也曾有过读研、继续校园生活的想法,却被其他几个同学嗤笑:已经白读了十几年的书,还想一条道走到黑啊?!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趣事:大学校园里有个雕塑,是一个女学生一手拿书、一手高举地球仪过头顶,有人恶搞开玩笑说这个雕塑表达的意思是“读书顶个球用”。以前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笑话,可现在觉得这个雕塑真是寓意深远啊。
杜康不想这样沉沦、庸碌终身,常以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中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自勉,就逐渐把视野投放到更高、更远处,心里渐渐生长了离开此地、另开辟人生局面的念想。在度过了众多个忧思深夜的一天,杜康猛醒到这样过得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简直是在浪费生命。就想起课本上鲁迅的话:不在沉默中衰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可是若离开这个水泥厂,又去哪里呢?本县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企业没多少家、发展稳定有实力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杜康也不想考公务员从政,何况家里没后台,即使从政了也难有大起色。
经过无数次纠结、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几个在外打工同学的激励下,彷徨中的杜康给自己的人生做了第一次主。杜康在日记本上抄写下当时流行的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诗句: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将是背影。杜康把自己压抑许久的想法与父母谈了,母亲听到他要辞职去南方打工的想法后,又气又哭,父亲气得掴了他一巴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是杜康与父母的冷战。
随着县里一个民营水泥厂的崛起、邻县两个水泥厂兼并重组后实力壮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杜康所在的国企水泥厂逐渐走下坡路,杜康觉得前途更加暗淡。经过与父母平心静气的商谈、分析,父母终于无奈地同意了他的想法,但是双方也达成君子协定:不能辞职,只能停薪留职;去广东半年,若不行就赶快回来继续上班。
怀着跨世纪的梦想,杜康不顾父母的失望、数落,毅然告别度过了二年多半死不活光阴的国企、近二十年的故乡,向着心目中激情四射、海阔天空的广东奔去,寻找期望的人生旅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