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悲观策略——不是最坏,但也不是最好(1 / 2)

加入书签

第五节 悲观策略——不是最坏,但也不是最好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五节 悲观策略——不是最坏,但也不是最好

对于预期系统,我们还有一个必须要认识的问题:预期并不能对潜在收益作出客观评价。这就导致预期下的行为与理论目标出现偏差。

理论上,我们希望赚更多的钱,而不是挣得越少越好。但在预期系统的指导下,我们的行为并非一向如此。这一点,以下实验即可证明。

通过与丹尼尔·卡尼曼合作,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彼得·科尔什(Peter Kirsch)领导一个研究团队,就输钱概率对预期收益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检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个幸运轮。这个幸运轮有三个完全相等的部分,每一部分代表不同的结果——“幸运”、“中等”和“不幸”。这就意味着,每个结果出现的概率是完全相同的,都是1/3。

然后,研究人员让被试去转动三次幸运轮,并告诉他们:幸运轮的结果是随机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只是每次转动幸运轮的结果评估略有不同。其中:第一次转动的结果分别有“赢得10美元”、“赢得2美元”以及“赢得0美元”(即不赚不赔);第二次转动的结果对应的则是“赢得2美元”、“不赚不赔”以及“输掉2美元”;第三次对应的则是“不赚不赔”、“输掉1美元”以及“输掉5美元”。同时,研究人员对被试的大脑反应和情绪进行观察并记录。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当被试在转动幸运轮时,他们的大脑并没有孤立地去看待潜在收益,而是不自觉地拿潜在收益去对比其他可能结果。这样,在转动有可能输钱的那一轮时,大脑的兴奋度丝毫不亚于在等待转动可能获得10美元那一轮的兴奋度。

被试期待转动“上佳”轮子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上佳”轮子可能会让被试赚到10美元,而且被试还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但是,被试期待“中等”轮子,就有些让人意外了。因为“中等”轮最多只能带来2美元的奖金,可以实现的收益可以说是比较小,更重要的是,这笔钱收益伴随着输钱的风险。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家芭芭拉·梅勒斯(Barbara Mellers)曾指出:与结果已经确定、注定会赚钱的赌注相比,输赢机会各占一半的赌注能让人们体会到更多的乐趣。换句话说,在本来应该输钱的情况下赚到钱的感觉会更美妙。

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人们才会对看起来没有不良现象的事情产生悲观的想法,甚至潜意识里希望它能出现一些他人难以控制的意外。而为了让自己能够应对处理这些意外,人们就会对事物作出悲观的评估和决策。这在投资实践中的表现即为悲观策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