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致远方(1 / 1)

加入书签

黎明号驶出了波斯湾,正在全速向印度洋挺进!

徐福心中开始牵挂北方的战事了,他改变了继续远航的初衷,打算即刻返回崇明岛。

“魏将军,大船有没有收到来自远方的讯息?”

“回皇上,暂时还没有!”

魏新急忙向徐福禀告道。

徐福踱步到船头,他眼望着辽阔的大海,心中掠过了一丝忧虑。

北方四岛一直没有传来消息,也不知汉朝有没有再派军队来袭,徐禄他们的近况如何呢?

现在想的再多,也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全速返航,早日回到新朝,再做计议了。

“令狐御史,此番我们游历了印度和波斯,你有何感想?”

“皇上,印度和波斯和我们中国一样,有着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历史,令狐风也算是开了眼界!”

“但印度和波斯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印度文明更像中国,含蓄而内敛,而波斯文化更加强调自我的存在。”

令狐风的见解非常有代表性,他说出了事务的本质和共性。

“御史讲的非常好,徐福也是感触良多。世界之大,令人叹服!新朝也要取长补短,向他们学习才好!”

“皇上言之有理,我们不能坐井观天、妄自为大,和合为贵、相斗两败!”

“说的好!”

徐福对令狐风的眼光和智慧,深表赞同。

“天下以和为贵,任何形式的征战和杀伐,最终都会导致失败!”

徐明一直恭敬地侧立在徐福和令狐风的身旁,他在耐心聆听着长辈们的教诲,心中也似有所悟。

“明儿,你对此次的远行,有什么看法?”

徐福自然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历练着徐明,这也是他将徐明带在身边的主要目的。

“父皇,孩儿以为,印度和波斯虽然表面上非常繁荣和强盛,但统治者很少会考虑百姓的感受。”

“它们的文明历史,就是百姓流血牺牲,用他们无数的血汗和尸骨堆积而成的!”

“战争几乎都是底层人民反抗压迫,反抗凌辱而集中爆发的结果,这样的文明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

徐明的话令徐福和令狐风非常吃惊,没想到寡言少语的徐明,竟然有如此独到的见解!

“徐明讲的好,你能深刻理解文明背后的存在,这已经非常可贵了!”

“父皇,令狐叔伯,徐明只是一时兴起,未曾仔细思量,还请长辈宽宥!”

“呵呵,徐明贤侄不必过谦,你的思想已经超过我了,令狐风惭愧之至矣!”

徐福微笑着注视着自己的儿子,徐明打小饱读诗书,性格沉稳,遇事不急不躁,这一点已经完全和自己一样了。

让一个人成熟的不是年龄,而是宝贵的经历,徐福相信徐明将来一定会超过自己的。

黎明号两天后,便抵达了马六甲海峡。

“皇上,张鹏在此恭迎皇上圣驾!”

张鹏将军率众来迎接皇上一行。

“张将军不必多礼,快快坐下说话!”

徐福急忙让张鹏就座,他心里始终牵挂着新朝的国事,便急忙询问道:

“张将军,可有北方传来的讯息?”

“回皇上,有一封密函!”

“哦,快念!”

徐福赶紧催促张鹏,他出门已经快三个月了,怎能不惦记国政呢!

“皇上,这是白鹤信使十天前带来的消息,是徐禄将军的密函!”

张鹏看出了皇上的焦虑,便赶紧找来信函,打开念道:

“皇上,愚弟徐禄率大船及众将士顺利到达了北方四岛,汉军却没有再次来袭的迹象,岛上百姓生活安定,倒也无大事可表。”

“但徐禄窃以为,新朝不可坐以待毙,便率众离开了海岛,前往汉朝海域探查,不料却得到了惊人的消息。”

“汉朝与西伯利亚王国开战了!彼得国王率军与卫青和李广的汉军,双方在山海关形成了对峙!”

“另外,愚弟还得知,刘彻为了击败彼得,又命令驻守在朝鲜半岛的汉军,赶去前线增援卫青李广,汉军人数已达五十万之众!”

“愚弟不知如何进一步行事,便在东海徘徊,只待按皇上的旨意办事!”

张鹏念完信函,抬头看着徐福。

“你说这封密函已经收到十天了?”

“是的皇上,刚刚十天时间。”

徐福站起身,他又缓缓地走到船舷旁。

“彼得居然向汉朝开战了,这确实令人感到意外!”

“张将军,快叫令狐御史、魏将军和徐明来,我们一起商议此事!”

“是!”

张鹏火速去传旨。

君臣便聚拢在甲板上,开始议政。

“刘彻如此大规模地派出军队参战,足见其穷兵黔武的好战之性!”

“彼得与我新朝有着深厚的渊源,大家说说,新朝应该如何应对呢?”

徐福将话题打开,他想听听群臣的意见。

“皇上,刘彻年轻气盛,自然目中无人,此番虽然大肆举兵北进,也未见得能轻而易举就打败彼得!”

令狐风首先开言,他对刘彻的心浮气躁不以为然。

“御史的话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也不敢小觑了汉朝的实力,听说李广勇猛无比,卫青也是骁勇善战,汉朝将多才广啊!”

魏新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更多的是从将士的角度,来看问题的。

“也不知彼得的军队实力如何,双方的军事装备和后勤补给,也非常的重要!”

张鹏久居哈立海岛,他对北方的情况了解不多,便只能如此来说了。

徐福默默地听着,他不断地点着头,将士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徐明,你怎么看?”

“启禀父皇、各位将军,徐明从未参加过战争,对军事战略自然一窍不通。”

“徐明不敢妄言,但徐明深知一点‘不战而屈人之兵’乃兵法之上策,就看双方谁能占住‘理’,拥有‘义’,便可最后获胜!”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使然矣!”

徐福身边的四位臣子,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就该徐福进行总结了。

“众位臣工的见解都很精彩,我们便要站在新朝的角度,来看待此事才好!”

“刘彻已经将我朝视为了‘敌人’,若不是彼得率先对汉朝发起了进攻,刘彻的眼睛会紧盯着我们不放的。”

“单从战略来看,新朝此次定要加入这次战争,我们要和彼得形成合力,对汉朝相传南北夹击之势!”

徐福的心中其实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他在充满听取了群臣的意见后,便做出了决定。

“现在也是集中展示我朝国力的时刻了,各位将军,你们可有信心?”

徐福再次表现出了他英明神武的领袖气质,在每次面对重大战略决策时,徐福都能充满智慧地做出决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