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论道(四)(1 / 1)
“这......”
法家代表不知何言以对,满脸迷茫,李悝当年立法家,到韩非子,商鞅时代兴起,都只想到替诸侯王管理百姓,又何曾敢想,法用来管天子。
蒙恬冷眼扫视众人,各人觉得一阵冷风袭过,不由打个冷颤。
“律法乃是最神圣之物,任何人也不容侵犯,上可鞭策君王勤政爱民,不废国事,中可警惕百官,莫做祸国殃民,贪赃枉法之事,下可提醒百姓,法外之事不可逾越。”
“法既是套在众生头顶的一道枷锁,又是守法之人的保护圈,而不是权贵抓在手中的鞭子,只打百姓,不鞭策自己。”
“若执法之人不能做到公正严明,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大公无私,不能上下皆管,那么,这个‘法’已经蒙尘,已经不能称之为‘法’,它只是律,权贵定下给奴隶的条律。”
蒙恬滔滔不绝诉道,声音虽小,法家学子听来却如雷贯耳,震得内心跌宕起伏。
这才是‘法’的最高境意,蒙恬不是法学弟子,却比他们更懂得‘法’的意义。
是李悝、韩非子等人不如蒙恬吗?
不!
是他们不敢,在奴隶社会,甚至封建社会,皇权是凌驾一切之上,他们从不敢奢望‘法’可以管住皇权,但蒙恬乃有两千年后的思想,那个世界,皇权早被法律牢牢约束。
英国、日国、西班牙等国家都还保留皇室,不过皇室只是国民的精神支柱,并无实权。
一个人,一个家族再英明,随时间推移,终究会有没落的一日,所以晋朝时才会选出一个傻子来当皇帝,导致五胡乱华,差点使华夏文明断绝。
蒙恬不想灭秦,但也不能让赢氏一家决定华夏的未来。
谁能保证赢氏每一代帝皇都如秦始皇一般,英明神武,胸怀天下,若后世再出一个胡亥这样的昏君,蒙恬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他可以让赢氏一族保持昔日辉煌,坐在神坛上受万民朝拜,不过华夏的命运,必须要由亿万华夏苍生来决定。
也许这要数十年,或是数代才能完成,但没有关系,蒙恬会为他们打下基础。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约束皇权。
只有把皇权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它才不会犯下错误。
依法束民,以法治权,首先,执法者也要收到法律的约束,否则,‘法’在执法者手中就会沦为玩物,非但不能造福百姓,还会使万民陷于水火当中。
具体是实行华夏后世用纪检来监督,还是用欧洲三权相互制衡,蒙恬还没想好。
饭要一口一口吃,步子不能一下迈的太大。
将后世完整一套照搬过来,会消化不了,毕竟是经过两千年发展出来,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改变。
现在只能先把‘法律’的框架搭起来,监督执法官员,暂时可交给雾中楼去做。
明朝锦衣卫开始也是身负其职,为朱元璋监视百官。
“大人难道不知,如此一来,官员谁会将枷锁套在自己身上,大人所推行的律法,恐是寸步难行,不可实现。”
法家代表被蒙恬宏大理想惊到,片刻又觉得此法天马行空,只是镜花水月,不可能做到。
“哼哼。”
蒙恬低声哼两声,对他道。
“能不能实现,尔等皆可拭目以待,吾现在所需要一批法家学子,为并州立法作律,不知在座可否愿意?”
“这......”
法家领头人管刻凝在席上,思想产生剧烈分歧。
若蒙恬能成事,为他谱写第一卷法律之人必将扬名立万,流芳千古。若蒙恬最后失败,谱写此律法的人将被天下权贵恨之入骨,死无葬身之地。
“大兄,不如让弟留在此地,为蒙大人效力。”
在管刻深思之际,身边一人俯首到耳边轻声说道。
管刻听出,说话之人正是自己的胞弟管贤,脑海顿时一亮。
留自己亲弟在并州,而他回咸阳效命,无论蒙恬成事或是失败,都无损法家荣耀,两头押宝,开大开小都能赢。
他微微点点头,答应了管贤要求。
两人一举一动皆在蒙恬眼中,他们的想法蒙恬如何不知。
不过蒙恬也不点破,他现在需要的是立法之人,成立一个法制部门,不但要立法,还要负责审理案件,由法家学子来做此事,最适合不过。
具体他们怀什么心思,皆可不管,只要能完善律法,公正审案就行。
法家处理完了,就剩下最后一家——儒家。
对儒家,蒙恬可谓是百感交集,一方面儒学思想影响了华夏两千年文明,每个华夏人脑海都被儒学深深烙印。
另一方面,儒学又是最没骨气,不但把百姓都教成绵羊,逆来顺受。
更可恨的是,每当国难当头,山东孔府衍圣公作为孔子后代,最影响儒家的掌门人,总是第一个投降蛮夷。
宋末,最后一个皇帝赵昺与十万军民在崖山跳海殉国,而享受了汉人千年荣耀的山东孔家,却心安理得跪在蒙古蛮夷脚下,接受了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封赏,继续做他的衍圣公。
明末,朱由检虽然无能,却能做到天子守国门,宁吊死也不投降,还是孔家,开城放多尔衮铁骑进山东曲阜,委曲求全。
当满洲鞭子下达剃发令的时候,多少汉人高喊‘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宁死不削发,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留头发者死亡何止十万人。
在全汉人抵抗呼声中,又是曲阜的衍圣公第一个剃头留辩,献媚逢迎多尔衮,继续做他的衍圣公。
要说历代王朝,对孔家后人最好者就数大明,一品文官,班列百官之首,特许紫荆城骑马,御道上行走,如此厚恩,换不来孔家半点忠心。
为了继续衍圣公的衣冠富贵,不惜成为蛮夷走狗,助纣为虐,实为可恨至极。
反而现在的儒家,没有成为群学之首,还保留一丝骨气,并不是一味的迎奉屈媚,他们能保留一丝对秦国的忠烈,蒙恬已是感到欣慰。
不让儒家独尊,也算是保住了儒家的风骨,保住了孔子万世圣明。
蒙恬站立一直盯住儒家席位上几人,久久不语,可把儒家几个弟子憋坏了。
他们不知蒙恬内心想法,还以为刚才老儒生要与蒙恬比试文采,激怒了蒙恬,只觉得背后生凉,冷气嗖嗖入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