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河北路立体化防御体系(1 / 1)
燕青武松等人也是‘挺’失落的,毕竟在一起的时间也不短了,特别是从江南战场回到京城,所经历的轰轰烈烈,不单单是完全打破了各位好汉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众好汉也不知不觉将唐十一视为了领头人。现在唐十一突然要离开,而且还不知何时能回来,这一下子搞得众人很是忐忑,好象失去了根顶梁柱似的。
“唐兄弟,你咋说走就走呢,这以后让兄弟们咋整呢?”黑牛叹口气道。
“黑牛兄,你们尽管放手去做就成,再说以后我也肯定会回来的。”唐十一说道。其实心里还真没底,不敢说什么时候能回得来。
“十一,我和小六子跟你去吧?”三皮起身道。
唐十一虽然知道两个小伙伴是搞情报工作的好手,但也不想将他们冒然带到北部战场,觉得在京城更能发挥他们的长处,毕竟自己在京城还是有些敌人的,比如曹家、东赢堂……
“你们俩还留在京城,和武部长、燕厂长他们一起,搞好德氏集团的安全工作。”
“好吧”三皮和小六子无奈的点点道。
唐十一陪大家闲聊了会,就回到了前院,又陪干妈说了会话,本还想和小凌再好好‘交’流下感情的,不过有干妈在,这晚上两人也不好意思独处。
唐十一躺在‘床’上,可谓是一夜无眠啊。
第二天一早,辞别了众人,唐十一就和武地士武学生们护送着谭稹上路了。
一行人十分低调,乘坐三条大船沿汴河一路北上,过了黄河,顺着大运河就进了河北境。
大宋北方的军事防御体系,主要由河北和河东两个大的防区组成。
河东区也即今天的山西,这里由于山河表里,关险重重,而易守难攻。
河北则是一望无垠的广阔平原。
所以两大防区中河北防区才是大宋北方防御的重中之重。
河北防区共设有四个军事重镇,即四个安抚使路:
一、高阳关路,指挥机构设在河间府;
二、定州府路,指挥机构设在中山府;
三、真定府路,治所在真定府;
四、大名府路,治所在北京大名府。
高阳关、定州、真定三路驻军与河东路的太原府、代州等地驻军,构成了一个南北纵向深度防御体系。而大名府驻军则沿着黄河东西分面,横向防御,构成了宋朝北方的第二道防线。
自澶渊之盟后,宋辽划定流经河北境内的白沟河,即今天拒马河为界河。
为了防御辽国铁骑,大宋一是聚兵戌垒,三镇分峙,即在河北镇州、定州和高阳关三地屯驻重兵;二是在东至泯姑河口的东西900里,南北六七十里的地区,利用原有河水塘泊,加以疏通,筑堤蓄水,广置稻田,把平原搞成水泽并连成一线,也就是当时号称的“水长城”。同时设寨28,立铺125,用以阻止辽军铁骑。
随着盟约签订,“两国享无事之福且百年”
欧阳修在一诗中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景象:“自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将吏戎生事,庙堂为远图。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宋辽百年无战事,也使得整个河北的军备废弛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将骄兵惰,城池坏了不修,任凭塘泊干涸,军士的训练更是一塌糊涂,粮草储备也不足。当然,最重要的是将士的‘精’气神严重不足,或者说是他们根本没有要打大仗的心理准备。
谭稹这次秘密北行,虽然为保密而极其低调,但一批亲卫随从再加上一百多名武进士和武学生,这队伍也是浩浩‘荡’‘荡’,想低调都不行。
此时正值金秋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丰收季节。
谭稹此行任务轻松,如旅游般,悠哉游哉的一路行来。到达河北后,首先去了高阳关路。
谭稹之所以将第一站放在高原阳关路,主要原因是,一是该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二是该路的安抚使吴阶在平叛方腊时是谭稹的部将,并表现卓越。
吴阶认为燕云地区本就是汉家故土,理当收复,而且认为伐辽可行,于是在备战上也是十分积极。
谭稹对吴阶的态度十分满意,勉励一番后,又先后走访了中山府路、定州府路和真定府路等路。结果河北的督查工作后,谭稹率众西行抵达了河东路第一要城太原。
谭稹极其注意自身仪表,每到一地下车轿前,必先照照镜子,正正衣冠,直到全身上下一丝不苟才下轿。
面对各路将官,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谭稹也极度自信,而且有相当威严,一是自己本就是大官家身边的红人,再加刚刚从南方战场凯旋,自然是信心满满。
一路来,唐十一做为谭稹的贴身‘侍’卫,几乎旁听了谭稹和河北各路高级指挥官的谈话,在看到谭稹威风无边的同时,也对各路的军士风貌有了大概的第一印象。
总的来说,这河北路的军士和西部劲旅差了几个等级。事实上也是如此,河北路诸军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大宋军队中垫底的,想想也不奇怪,虽说河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可以说是关乎到整个大宋王朝的生死存亡,但宋辽自檀渊之盟后,几乎百年无战事,这也使得河北各路军纪训练装备什么的,都十分欠缺。
不过,自从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对于中原汉族民族政权而言,北方的藩篱大部‘洞’开,而首当其冲的河北平原,简直是‘胸’膛完全‘裸’‘露’在北方游牧铁骑之下。
为此,宋政fǔ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弥补和对冲华北无险可据的被动。
例如,在河北霸州,让唐十一极度震撼的是,见到了被后人称之为“沉睡千年的地下军事奇观”。
就在冀中平原顶端的燕南大地,宋辽‘交’界处,地下密布可与长城相媲美的战道。
这些战道‘交’错,成立体结构分布,距离地面深度在一米到五米之间,‘洞’体宽窄不一,深浅不一,形态不一,大小不一,延伸屈折,走向更是错纵复杂。主要分为“******”和“藏兵‘洞’”
战道间密布大小不一的小屋,屋内有灯台、土坑、蓄水缸、通气孔等生活设施,可以让军士们在里面长期栖息。
唐十一也不由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看这‘洞’壁和‘洞’顶全是镶砌的大青砖,想着这要耗费多少人力成本啊,只是不知战时成效如何。
听当地的指挥官讲,霸州城内的战道直通往最北端的永清县,这永清县正是离北京最近的宋城,该地也是宋辽双方反复争夺的要地。而且永清县地下的战道更是四通八达,分别与其它各路相连。
唐十一感觉这战道虽然够隐蔽,但由于地下空间所限,再加上通讯手段的限制,认为局限‘性’也不少。
在河北路,除了地面上的“水长城”塘泊和地下长城“战道”外,北宋还建立了另一重要的防御工程,那就是与塘泊互为补充的榆塞。
所谓榆塞,榆即榆树,塞即阻塞之意。北宋的榆塞,即广种榆柳等树木,或者通过保护原始林木,开成林带,以阻挡辽国骑兵的突入。不过这榆塞并不是宋朝所独创,早在秦朝防御匈奴时就已存在。
宋人薛季宣曾在分析北宋分镇强边之法时说道:“河北为三,而统于大名,有塘泺、方田、稻田、榆塞为之险。”
河北路的榆塞,是与塘泊‘插’‘花’式分布相互补充的,河北榆塞主要设在地势高,塘水难以到达的地区,或设在官道旁和边防重镇周围。
正如“塘水时有时无,夏秋可徒涉,遇冬冰冻即无异于平地,今齐棣间数百里,榆柳桑枣,四望绵亘,人马实难驰聚,若自沧州东接海,西砌西山,仿齐棣榆柳桑枣,候楼年间可以限戎马”
而在太行山以西的河东路,由于该路与东部河北路的地理环境大不相同,这里海拔高,多为山地,其中五台山的主峰高达三千米,而且沟壑横在河东路北部与辽接界处。北宋为在此地利用林带来阻挡契丹骑兵,对这一带的林木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特别在代州、忻州、宁化军等前沿阵地,“茂密成林,险固可恃,犹河朔之塘泺也。”
可见,虽然宋辽百年无战事,但大宋在北部特别是无险可守的河北平原,为防患北方铁骑的侵袭,还是费尽了心思。
谭稹一行出了河北进入河东路。
谭稹首先会见了河东路经略使兼知太原府薛嗣昌,此人也是十分热衷攻伐燕云。
对于此人态度,谭稹并不意外,因为自己几年前秘访太原府时,此人就是坚定的主战派。
河东路北领辽国,西北与夏相接,因此成为北宋“国巨防之地”,“天下‘精’兵之处”。大宋在此驻扎重兵以北捍强辽,西拒劲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