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俄土战争(1 / 1)

加入书签

亚利在1877年新年刚过就告别了达格玛和杜森卡,他去了南乌克兰和基希纳乌,协调兵工厂,铁路以及后勤补给,并向罗马尼亚要求军事通过权。

皇帝已经抵达了拉维迪亚的帝俄行宫,将从那里与一同到达克里米亚的俄军总参谋部一道,组成了俄军对土战争的总司令部。

这一次,亚利不能向俄奥战争一样在普法做他的军事观察员,作为皇储的他需要指挥帝俄在黑海沿岸的左翼集团,掩护主力中央集团在保加利亚的进攻。

这次帝俄在巴尔干的总司令是毕业于皇家工程兵学院的帝俄大公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跟亚利的关系只是泛泛。他于4月29日命令所有俄军渡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

5月12日夜晚,装备有信号灯照明弹的俄军刚刚组成的黑海舰队在多瑙河口与奥斯曼海军大舰队遭遇,10艘帝俄主力铁甲舰和40艘“驱逐舰”对上了14艘奥斯曼主力铁甲舰和46艘护航舰组成的编队,帝俄海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短短6个小时内,奥斯曼海军受制于以被提前铺设的水雷和潮水一般来袭的鱼雷,14艘高价采购自不列颠和奥地利的主力铁甲舰损失了6艘,还有四艘为了防止帝俄的俘获而自沉,而其他的舰只也被击沉了18艘,而帝俄的驱逐舰和主力舰只是被击伤共计12艘。

在5月27日夜晚,帝俄黑海舰队再一次在瓦尔纳以东的海面上战胜了奥斯曼海军,终结了自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土军黑海霸权。俄军可以从敖德萨通过海运给在保加利亚的俄军运送补给并可以从海上进攻西诺普和特拉布宗等黑海沿岸的奥斯曼重要城市。

帝俄海军决定性的胜利给巴尔干前线以强心剂,损失了450人之后,帝俄中央集团跨过多瑙河进入保加利亚。在包围普列夫纳和索菲亚两个奥斯曼帝国防守重镇之后,帝俄50万大军横扫巴尔干,并与那儿的保加利亚的志愿者们一起在两个半月后的7月末到达了君士坦丁堡城外。

———————————————————————

正如克里米亚战争之前的论调:帝俄1877年在巴尔干的行动如同推倒一个卡片建筑的房子那样简单。无论是间接火力支援,重机枪还是“半”速射步枪都发挥了应有的威力。

亚利在帝俄左路的指挥中规中矩,在凡尔纳与布尔加斯的攻城战,他的禁卫军和芬兰志愿者们凭借小心谨慎的行动准则未付出多大代价就占领了这两座主要城镇。他们在约瑟夫-古尔柯将军在普罗迪夫的胜利之后,占领了马尔马拉海岸的圣-斯蒂凡诺小镇。

在几个月的战争过程中,亚利波澜不惊地完成了他的使命,总结来说,他还是在帝俄的后勤与情报系统出力。整个帝俄左路军的行动都是由深受亚利信任的副官斯托勒托夫上校指挥的,亚利经常离开左路军的指挥部前往敖德萨、萨瓦斯波托尔和拉维迪亚讨论后勤和情报问题。

现在,亚利在7月炎热的时候出现在了圣-斯蒂凡诺,开始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君士坦丁堡一共只有5000人的防御力量。

俄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的难度比普军进攻巴黎的难度要小很多,除去占领军和守卫交通线的海防师之外,他还有67000人可以直接应用于君士坦丁堡的攻城战中。

君士坦丁堡的攻城战在8月4日开始,榴弹炮,迫击炮和线膛的平射炮每天都在向君士坦丁堡的外围要塞至少500枚炮弹,在这样的饱和火力打击之下,蓝白色的圣-安德鲁十字旗于8月15日在君士坦丁堡的外城被升起来:受此刺激的奥斯曼皇室已经逃往曾经的首都,马尔马拉海另一端的布尔萨,并计划从那里继续逃往安卡拉,尽管那里面临着帝俄高加索军队和亚美尼亚自治者的威胁。

到了8月24日,整个巴尔干已经被帝俄收复,帝俄的黑金白三色旗在索菲亚大教堂上升起。俄皇亚历山大二世成了第一位进入君士坦丁堡的正教君主。

从君士坦丁堡围城战开始,帝俄在外交上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但在德国和意大利不情不愿犹犹豫豫的支持下,帝俄的表态挺得相当硬,格拉德斯通内阁发现不列颠被非常危险地被帝俄在最主要的欧洲问题巴尔干问题被非常危险地孤立了。帝俄和这两国在近东问题的联合声明令不列颠非常难堪,而法兰西因为国内政策同情巴尔干不与不列颠共同反对帝俄。在这种状态下,维多利亚女王应民众要求干涉巴尔干的要求也被格拉德斯通内阁强烈反对——如果全面开战,7万人的印度军团没办法挡住在中亚聚集的15万帝俄哈萨克大军团外加11万与不列颠交恶的阿富汗武装力量,如果失去了印度,就丢掉了一切。

————————————————————————————

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会议在苏丹的夏季皇宫拜勒拜伊宫举办,已故法皇拿破仑三世的皇后欧也妮1869年为苏伊士运河开工之后对奥斯曼的访问中在这里受到了苏丹母亲的掌掴,亚利特别选在了这里,以便得到法兰西共和国情感上的支持。

除了欧洲的大**们以外,原先作为奥斯曼附庸的三个正教小国,保加利亚志愿者的代表,阿尔巴尼亚的代表以及希腊也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亚利提出了14点原则作为应邀出席代表的准则:

1波斯尼亚和黑塞戈维亚的一部分割让给塞尔维亚大公国;

2黑塞戈维亚的另外的部分割让给黑山大公国

3罗马尼亚获得多布罗尼克北部,苏恰瓦三角区之后割让南比萨拉比亚给帝俄;

4按照君士坦丁堡会议安排,把东鲁米利亚,保加利亚和东马其顿的一部分成立保加利亚大公国;

5阿尔巴尼亚独立;

6君士坦丁堡会议标注的保加尔人聚居区的剩余部分(北马其顿),授权组成特别委员会管辖,20年后全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7克里特岛和爱琴海诸岛重归希腊,与保加利亚分割在卡瓦拉城,卡瓦拉城成为自由市,20年后投票决定其归属;

8不列颠获得塞浦路斯;

9意大利获得利比亚和南突尼斯;

10北突尼斯包括突尼斯城归属法国;

11帝俄获得阿达尔罕,卡尔斯,以及巴统;

12在库尔德斯坦和特拉布宗区域建立附庸于奥斯曼帝国的亚美尼亚自治区和库尔德自治区;

13帝俄获得伊斯屈达尔和君士坦丁堡作为自由市,但由帝俄保证这两个城市的安全,帝俄承诺以后不再干预巴尔干局势;

14除了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其余的巴尔干各附庸国独立;

除了不列颠以保持消极抗议和匈牙利表示出的抗议倾向以外,其余的欧陆势力都接受了这样一份亚利提出的宰割奥斯曼帝国的决议案。虽然德国在这次的瓜分中未获得任何好处,但亚利保证不会阻止德意志吞并奥地利,

帝俄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野望,但接下来的巴尔干事件和亚利主动地退却让帝俄开始在欧洲实施孤立主义,专注国内的发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