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二十八章 破秘密(1 / 2)

加入书签

后来在和杨大师讨论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的时候,讲到了这件禅衣复制的最难之处,就是在于蚕丝,因为汉代的蚕比现代蚕小不说,而且还是三眠的。

这无心的一句,还真周至提供了一条思路,回去便开始查阅资料。

所谓的“眠”,就是蚕会休眠不进食,然后蜕皮。

经过一次蜕皮,蚕的个头就会大上一圈,而且越往后,差异越大。

第一件事当然是要查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到底是不是桑蚕丝。

因为中国还有一种蚕——柞蚕。

这方面的论文不少,通过丝纤维种类的鉴别,是通过横断面切片、纵面投影,示差热分析,氨基酸含量,以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测定,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纤维与柞蚕丝有着显著的不同,而与现代桑蚕丝很近似。因此,这批丝织品的纤维原料肯定为家蚕丝无疑。

这就说明汉代三眠蚕虽然个头很小,吐的丝也非常的细,但它们的确就是桑蚕。

这是事情可以继续的前提。

再查,更早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今世有三卧一生蚕,四卧再生蚕”。

虽然记载如此之早,但是其实似乎四卧蚕并不普及,直到元代,王祯的《农书》里也还记载着:“蚕自大眠,后十五六,顿即老矣,得丝多少,全在此数。北蚕多是三眠,南蚕俱是四眠。”

宋代的大词人秦观还写过一本《蚕书》,具体而微地介绍了北宋的蚕桑技术,其中也提到过三眠蚕和四眠蚕,同样以南北区分。

说明当时四眠蚕主要还是集中在江南地区。

再查古代丝织品考古论文,可以发现蚕丝发展到宋代,相比汉代,丝的直径已经粗了不少。

宋代重视文化,其绘画用的纸张甚至远来自高丽鸡林,文人们玩起这个来,几乎是不计成本的。

因此宋代书画用绢,应该是使用当时质量最好的南方四眠蚕丝制作的。

那么,如果让现在的蚕,在三眠之后就开始吐丝作茧的话,蚕丝的直径就算还回不到汉代蚕丝的粗细程度,但是否可以与宋代四眠蚕的蚕丝直径相当呢?

继续查资料,周至发现甚至到了清代,诗人黄燮清在《长水竹枝词》里都还写着:“蚕种须教觅四眠,买桑须买枝头鲜。”

这就说明即便到了清代,四眠蚕都还属于优选精挑的对象,这也反向说明了三眠蚕可能在当时的北方地区依然普遍存在。

当时杨和还在农大,周至打电话给他让他去找专家请教让现代的蚕三眠吐丝有没有可能。

结果这是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现代四眠蚕虽然个大丝多,但是却是个娇气宝宝,体质很弱,需要精心护理,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出现三眠或者五眠。

这些都算是次品,在生产过程中是要尽量避免出现的,现在周至要“倒反天罡”,却也是很简单的事情,一种是通过药物诱导,直接让本来应该四眠的蚕提前到三眠就开始吐丝作茧,还有一种办法,则是在日常生产中将《长水竹枝词》里村姑们干的事情再干一遍,不过这一回改成精挑三眠蚕,然后将它们的遗传特性固化下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