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开篇(1 / 2)
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是轻松而自由的,比如作业这个东西差不多就完全没有,传授《古代文学》的是一个老头,今天开讲是三篇内容,都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学作品。
第一篇叫《弹歌》,一共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第二篇叫《永歌》,也是八个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三篇叫《击壤歌》,这一篇字数要多一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就这,老头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先是他朗诵,然后让大家一起朗诵,再然后点同学名起来朗诵,之后才开始慢条斯理的讲解。
其实三篇文章加起来也没多少东西,至少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没啥好讲解的东西,也就“飞土”,“逐宍”,分别是弹飞泥丸和追逐猎物的意思。
对于大一课程来说,三篇文章十分钟就能讲完。
可要是细化下去,两堂课怕是远远不够。
比如“飞土”二字,说明诗歌的成型年代,断竹续竹说明了弓的制作已经形成了工艺流程,既然存在断续的动作,说明弓已经是威力较为巨大,且方别携带的复合弓,而“飞土”两字说明使用的是泥丸而非箭矢,说明在当时箭矢还是制作工艺难度相对较大,不常在狩猎小型猎物时使用。
而“宍”这个字其实是“肉”的异体,追溯到甲骨文上,这个字就是一块半月形牛排的模样,上面带着刀痕,和现代的“月”字几乎一样。
而“月”字的甲骨文,同样是一个半月形状,中间有一短竖表示月亮的阴影。
两个字非常的接近,还在甲骨文时期,就演化成了一个字,一字双义,既表示月亮,也表示肉。
如果在代表肉的“月”字边上加上一只手,表示以手吃肉,下面加上“示”,也就是祖先的神位,这个字就变成了一个会意字,表示祭祀的“祭”。
这也是汉字里很多和肉有关的字,都带着月字旁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些都不属于大一课程的内容,老头只把这三首诗歌出现的年代,大致的创作背景等做了简单的讲解,重点放在了第三首的最后一句上。
那一句颇有反对压迫剥削的一味,包含了对独立和自由的向往,老头还启发大家进行讨论,就是文学创作里,这首诗歌是在歌颂现实,还是属于对乌托邦的寄望。
之前讲解的内容让周至对这老头颇为轻视,等到第二堂课下半堂展开讨论后,周至才明白过来,不是老头没水平,他肚子里有东西,不过没有对大家讲出来而已。
也是,这只是大一,而不是研究生和博士的课程,老头能讲到这儿已经差不多了。
这门课好歹留了作业,作业就是背诵这三首诗歌。
下午的课程是《大学英语》,这个课程就更简单了,其实就是找了些英语资料串成课本,包含了一些大学英语四级的词汇,课程传授方式和高中一样,把课文讲一遍,然后抽同学起来读一段。
这次周至被点到了,只好把曾师祖的稿子放下,站起来读了一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