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白虾浦(1 / 2)

加入书签

荆南节度使高从诲袭位以来,为人明达,亲礼贤士,一切军政大事全都委托给了梁震。梁震倒也不负所托,对外息兵修好,对内孜孜求治,把荆南治理得甚是强盛。高从诲对梁震一直是敬重有加,尊称他为“兄长”;梁震对高从诲也是尽心尽力,称其为“郎君”。君臣之间真正是相得益彰,和谐之至。

梁震以白衣之身在高氏帐下三十多年,此时他见高从诲甚为贤明,帐下已是人才济济,文有孙光宪,武有王保义,便对高从诲道:“先王待我以布衣之交,将郎君托付于我。如今郎君已能自立,定然能将先王之业发扬光大!我已经老了,不能再参与大事了,我已决意退养山林,还望郎君能够成全。”高从诲一再挽留,但梁震却执意离去,高从诲不敢勉强,心中虽然不愿,但也只好答应了。

梁震离开江陵后,就隐居在了龙山之中,自称“荆台隐士”,整日里身披鹤氅,治学吟咏,果然是自在逍遥。诗僧齐己经常前往拜访,梁震也极喜欢与齐己谈诗作文,互相酬和,并常有赠诗。

梁震虽然离开了江陵帅府,但高从诲一有难决之事,还是经常遣使者入山相请。梁震倒也不推脱,经常身跨黄牛前往江陵。高从诲更是经常亲自入山看望,每逢年节,都要赠送许多钱财和用品。

梁震离开帅府后,高从诲就将政事全都委托给了孙光宪,军事则委托给了行军司马王保义,也就是刘去非。

辽人进入大梁后,高从诲本不想向耶律德光称臣,但又怕辽人遣兵来攻,一时拿不定主意,只得遣使者前往龙山去请梁震。梁震给他献了一条计策,说道:“辽人此次侥幸进入大梁,估计呆不了太久。我观天下诸侯,能驱逐辽人者,非太原刘知远莫属!郎君不妨明着向辽人称臣,暗地里则趁机结交刘知远。”高从诲大悟,当即遣使至大梁,向耶律德光进贡称臣;同时,又遣使者至太原,劝刘知远尽早称帝,起兵驱逐胡虏,并许诺他愿倾力相助,一旦大事成功,他只求将郢州划给他。粱震之计果然高明:耶律德光见他主动归附,自是大加赞赏,并遣使者前往江陵,赐给他数十匹名马;刘知远则对他心存感激,密遣使者与其联络。

南唐主李璟也遣使者至大梁,祝贺耶律德光灭晋,并请求前往长安修复唐室诸陵。耶律德光虽然没有答应他,但还是遣使至金陵回报,以示修好。

此时,契丹铁蹄正在中原肆意蹂躏,而江南却是一番融融和乐的景象。李璟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燕王李景达改封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南昌王李弘冀改封燕王,为副元帅。

李璟诸弟之中,皇太弟李景遂性格最为温和。一次,李景遂与宾僚们聚在一起,正在把玩一只玉杯,恰好勤政殿学士张义方有事情相告,李景遂正在兴头上,没有听见。张义方怒道:“殿下竟然如此重宝轻士!”一把就从李景遂的手中夺过了玉杯,摔在了地上。众宾僚眼看着地上的碎片,尽皆大惊失色。李景遂当时也很生气,但随即就敛容谢罪了,自此之后,他反而对张义方更加敬重了。

与李景遂相反,李景达性格却极为刚直。李璟经常与宗室近臣饮酒作诗,每当此时,冯延巳等人,要么是极尽谄媚之能事,要么是乘着酒劲喧声笑闹,李景达看不顺眼,便经常当着李璟的面就厉声喝斥,然后又极力劝谏李璟不应亲近佞臣。一次,李景遂在东宫设宴,宴席之上,冯延巳假装酒醉,竟然抚摸着李景达的后背道:“齐王他日大成,可千万不要忘了冯某啊!”李景达闻言大怒,当时就拂衣起身,直奔内宫,将冯延巳此话告诉了李璟,并请求立斩冯延巳。李璟极力劝解,这才作罢。

张义方却为李景达提着一颗心,便对李景达道:“群小交构,祸福所系。殿下既然无力去除,就不可再当面辱骂他们,他们必会因恐惧而防备,此等小人又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呢?殿下还是改改脾气,千万不要再招惹他们了。”李景达大悟,自此之后,一有游宴,李景达便以生病为借口推辞,很少再参加了。

不久,晋国密州刺史皇甫晖、棣州刺史王建等因不愿臣服于契丹,皆相继率军投奔了南唐,李璟久闻皇甫晖之名,以其为神卫都虞侯。淮北也有不少造反的首领,遣使至南唐,请求李璟发兵北上,驱逐胡虏。虞部员外郎韩熙载趁机上表,言道:“陛下恢复祖业,振兴大唐伟业,今日正逢其时:一旦主上发兵北上,中国之人必会群起而相应,大业立等可成。臣料想虏主不会在中原呆太长时间,若虏主北归,中原再有明主,就不易再图了。”

李璟也知道此时的确是兼并中原的大好时机,但他此时正用兵于福州,根本就无暇北顾。南唐朝野为此大为惋惜,李璟更是后悔不该入兵福建。

此时,南唐军已将福州围了已近一年,福州城连同三万吴越军已是危在旦夕。吴越王钱弘佐大急,立命水军大将余安率水师三万,从海上赶往福州救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