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二章 厉害的分析(1 / 2)
长期分析情报,而且将情报分析的结果,用于到巩固自身在皇太极心目中地位的作用,范文程早就练就不一般的本事,能够从众多枯燥的情报之中,发现端倪,也正是凭着这些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做出来了准确的判断,令范文程的地位逐渐稳固起来,就算是在宣州战役之中,没有能够察觉到江宁营增兵的失误,也没有影响到范文程的地位。
康泰将辽东巡抚衙门的知事唐海泰拉进了情报网络,这是范文程非常看重的事宜,唐海泰愿意效忠的文书,掌握在范文程的手里,这封文书的分量是不轻的,唐海泰的家族,有不少人都是为官的,若是唐海泰想着反悔,自己抛出去这封文书,唐家就有可能遭遇到灭顶之灾,这样的打击,唐海泰根本没有能力承受,也只能够听从安排,乖乖的提供情报。
范文程不心急,一再的叮嘱康泰慢慢来,大清国正在养精蓄锐的过程之中,短时间之内,不会和大明展开大规模的战斗,这样的前提下,想着唐海泰提供什么重要的情报,可能性也是不大的,将来展开决战之后,唐海泰这颗重要的旗子,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说,一段时间过去,唐海泰没有提供什么情报,银子却花销了不少,范文程一点都不着急,反而安慰康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银子花出去了无所谓,不要催促唐海泰,银子花销多了。唐海泰内心不安,肯定是要做一些什么的。
从唐海泰手里来的第一封情报,范文程本也没有很在意,这些巡抚衙门发出去的命令,牵涉到军队调整和调防的事宜,但没有明确某个地方。到底会驻扎多少的军士,能够掌握这些情况的,基本就是巡抚本人以及各地直接负责的军官了。
范文程倒是很高兴,唐海泰能够主动的提供情报了,这说明康泰的工作做得很不错,做得很好,基本是控制了唐海泰。
拿到了情报不过一个时辰,范文程的脸色发生了变化,他隐隐的感觉到。这些情报非同一般,里面应该蕴含一些信息,只不过到底蕴含什么重要的情报,需要自己做出来分析。
大清国的将士撤出黑山之后,驻扎在义州的将士,人数减少了,大清国当然不会主动的放弃义州,还是要从这里获得一些利益的。加之辽东的明军,暂时没有封锁供给的路线。义州还能够勉强的维持,更为有利的是,大清国的使团抵达了大明京城,谈判正在进行的过程之中,这个时候,明军是不会选择进攻的态势的。双方都要偃旗息鼓。
皇太极一直担心苏天成会不会采取其他的一些行动,这其他的行动,就是担心草原的局势,随着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的不断强大,草原的态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少小型的部落,为了维持生存,选择投靠了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得到了大明朝的帮助,有不少的部落投靠,令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的信心开始膨胀,准备在草原上采取行动了。
皇太极当然要关注这些事情,草原的霸主科尔沁部落,是大清国的同盟和最为信任的伙伴,只要大清国遭遇什么危险,科尔沁部落是绝不会含糊的,出兵出力,尽最大的力量,皇后娘娘就是科尔沁部落的公主。
为了征服草原,皇太极可谓是煞费苦心,不遗余力击败了蒙古大汗林丹,在林丹去世之后,采用了多种手段,终于彻底降服了蒙古诸多部落,在崇祯九年的时候,皇太极得到了蒙古**部落和四十九名贝勒的支持,成立了大清国,改元崇德,成为了满洲与蒙古真正的皇帝。
皇太极是满人与蒙古部落的皇帝,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多年之前,苏天成就开始在这里面做文章了,拉拢了驻扎在河套地区的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其实这两个部落,都是小的可怜的部落,在蒙古大草原,根本不值一提,人口不多,力量不强,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并的,故而皇太极也没有注意到这两个部落,这个空子被苏天成钻了,击败了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之后,开始了在安宁堡和靖边的互市。
依托着互市,锡伯族和达乌尔族部落迅速开始发展壮大,期间皇太极感觉到了危险,要求蒙古部落进攻这两个部落,想不到江宁营暗中帮助,令诸多进攻的部落大败而归,慢慢的,一些草原的小部落也开始投靠了。
之后因为大清国遭遇了危险,特别是苏天成到了辽东之后,皇太极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辽东,忽略了蒙古的情况,加之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一直都驻扎在河套地区,没有深入到草原的深处,对于科尔沁部落等,没有构成什么威胁,也就被暂时的忽略了。
皇太极正式决定加强大清国内部建设的时候,蒙古的事情,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了,锡伯族部落和达乌尔族部落的危险,已经是明确的存在了,趁着不会与明军动手的情况下,能够顺利的解决草原部落的问题,进一步的稳固蒙八旗,也成为了皇太极的目标。
这些情况,范文程都是清楚的,他的注意力,也开始关注到蒙古部落的情况了,不过刚开始,范文程关注的重点,还是在宁夏、榆林和大同一带,那里紧邻河套地区,就算是明军有什么动作,也会通过这几个地方,直接进入到河套地区的,不过一段时间过去,大同一带风平浪静,互市也没有丝毫的影响,这令范文程产生了疑惑,难道说苏天成思考的是其他方面的问题吗,不准备发动什么进攻了。
看到了唐海泰提供的情报,范文程好像是闻到了鱼腥的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