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吴斯远的抱怨(1 / 2)
“吴先生,你说什么,什么原来不是这样的?”李瑞杰心说,我不知道什么,难道你也是穿越过来的?
听了好一阵,李瑞杰才明白吴斯远是什么意思。原来刚才在宴会上,吴斯远见到所有的小孩子都在说粤语,几乎没有人讲国语,不禁心生感慨。
吴斯远刚到香江那会,根本不是这样的。当时,整个香江社会的通用语是国语,整个香江最流行的歌曲,首先是国语歌,其次是英语歌。粤剧是演给市井小老百姓看的,华人上流社会看的是京剧,像余占元、粉菊花,他们都是京剧演员出生。
当时的电影也是以国语片为主。最好的电影出自凤凰、长城、邵氏和电懋,其中凤凰、长城是左派电影公司,这些公司是大陆设在香江的派驻机构,从管理人员,到导演、演员都是大陆人,拍的自然主要是国语片。而邵氏和电懋,张彻说的是带着沪上腔的普通话,李翰祥是个京片子,邵亦夫、方怡华、陆运涛日常也是说国语,两家电影公司拍摄的也是以国语片为主。
当时国语片、国语歌可以出口到宝岛和东南亚,观众基础更广,因此投资更高,制作更精良,从业人员更优秀,进一步为国语片、国语歌打开了更大的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至于粤语片,那是次级的廉价货,粗制滥造的代名词,甚至被称为“粤语残片”。
甚至连香江电影票房统计都是分国语片与粤语片两张榜,粤语片票房冠军通常只有国语片票房冠军的一半,甚至几分之一,比如1962年的国语片票房冠军是《杨贵妃》,票房60万港币,同年粤语片票房冠军《戏王之王》,票房35.5万港币;1963年的国语片票房冠军《碧玉簪》,票房75万港币,同年的粤语片票房冠军《大富之家》,票房40万;香江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的电影,是1964年左派电影公司凤凰影业的《金鹰》;1967年的国语片票房冠军是张彻导演的《独臂刀》,票房129万港币,同年的粤语片票房冠军是《英雄本色》,票房才37万港币……
解放后,大量沪上电影人涌入香江,这才造就了香江电影的繁荣。而吴斯远能够以不足30岁的年龄就成为了导演,就是托了他沪上人的身份。当时香江大银幕上说的是国语,片场的通用语是沪上话,吴斯远不但能讲国语,还能讲一口沪上话,在片场混的风生水起。
1971年,吴斯远入行短短5年后,在同时入行的其他人还在为一个副导演挣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他就与罗臻合导了第一部电影《疯狂杀手》,罗臻当时可是与李翰祥、陶秦、岳枫合称邵氏“四大王牌”。罗臻会这么提携吴斯远,除了因为吴斯远资质不错,还因为罗臻也是沪上人。凭借与合导《疯狂杀手》的资历,吴斯远一步跨上了导演的位置,1972年,吴思远就独立导演了其成名作《荡寇滩》。
但进入六十年代中后期,一切都变了。1964年陆运涛不幸遭遇空难。1967年,大陆运动开始,左派电影公司衰落。而邵氏的大片场制度也逐渐落后于时代,先是李翰祥出走宝岛,进入七十年代,邹文淮、何灌昌也离开邵氏,组建了嘉禾。英国人也趁机在香江中小学校推行粤语教育,割裂香江与大陆的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