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1 / 2)

加入书签

一场疯狂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从北方汹涌而来的浪潮,一夜之间颠覆了整个福宁县。

福宁一中、二中等十多所中学的学生相继罢课,脸上稚气未脱的青少年们俨然成了这个世界的主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成为了一个令中国知识分子们悲泣的冷笑话!

那些中学生们只要头戴绿军帽、身着绿军装、胸佩伟人像、腰间束武装带、左臂佩红袖标,手握红宝书,就可以像阎王般喝斥他们眼前的高级生灵们,哪管他们是师长还是政府工作人员。

至1966年中,福宁的所有中学都空校了,各校一部份老师在等待新的去向安排,一小部份的老师和红小~兵们站在了一起,年长的老师们说不清自己是那些稚气孩子们的监护人,或是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是压根就是被他们的昔日学生选中的拥泵者。而另一小部份的老师比较悲催,他们要在原地等待批斗。

学校里的红~小~兵们斗志昂扬,而县政府里弥漫了无声的硝烟。

为了顺应上头的默示,将“造反~有理”贯彻到位,必须先狠狠地打击“当~权~派”。红卫兵们揪出了福宁县县高官和县长,并将他们押至各个公社轮流批斗。没有了所谓的“当~权~派”,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开始失去了头序,人事间错乱不堪,人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激亢,人心纠集了无端的猜疑,无知令邪恶更加猖狂,良知只能在沉默中消沉。

在颠狂的岁月中,没有人可以逃避,似乎所有人都无处可藏,在这个历史旋涡中的每一个人,都占据了可以尽情表演的舞台,亦人亦魔。

俞大明又成了幸运儿,他的光荣英雄史让红小兵们倾慕不已,他的空白上学史更让他成为红~小~兵们共情的对象,俞大明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备受红~卫~兵的青睐和推崇。

红~卫~兵中虽全是革命小干将,内部却也是旗号林立,其中有一支旗号“飞将军”的最为活跃,领头者亦被叫做“飞将军”,本名原姓郑。郑姓学生从北京师范大学罢课回来,因他有京师名校的背景,又来自最红色最革命的发源地,名声一时噪响,颇有号召力。

“飞将军”找俞大明漫谈了时势,似乎与他有相见恨晚之意。俞大明惭愧于自己的革命觉悟,不免有些诚惶诚恐。

俞大明跟着首都大学生认真地学习革命大道理,可心底里愣是不知滋味。县政府大院里,仅仅几天功夫,往日和气融融的光景不再,同事间见面彼此都三缄其口,谁也不愿多说话,谁的心里都在疑惑,彼此都无法认定,哪个是今天的同仁,哪个又会是明天批斗会上的对家。每个人都是革命的积极分子,每个人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团结和分裂又在时刻进行。

福宁县武装部办公室的灯火彻夜通明,几个人在通宵热议。

第二天,即一九六七年三月十四号的这天,县武装部大门口贴出了一纸公示,上书:当前意识形态空前泛滥,红~卫~兵~~派非法夺权,……此语云云。

这种公开的指责也彻底惹怒了红~卫~兵们,他们不仅内部团结一致,各旗号自觉串联合作,而且很快地团结到了许多乡村的贫下农民。

到了五月二十九日这天,贫下农民从四面八方纷拥到福宁县政府门口,在红卫兵的带领下,高喊着“伟大~领袖~万岁!万岁!万~万~岁!”,“打倒胡寿山”等口号,围攻福宁县政府,一定要迫使那些持有反对情绪的人低下高傲的头颅。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凡是和红~卫~兵一致跟着中央路线走的,都被称为“五~二~九”,这是那年那月里代表光荣先进的派别称号。

俞大明被“飞将军”钦点进了“五~二~九”。

在五~二~九前夜,“飞将军”两眼发光,挥舞着双手,以朗诵者的姿态发言:“我们时刻要牢记住,党叫干啥就干啥,勇于做一个齿轮与镙丝钉。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们要准备打一场仗,行动上战斗化,思想上革命化,组织上军事化,领导上一元化。……”

俞大明无法否认最初的激动心情,但他也忘不了第二天的情景。

他和其他三十多位县委县府的志同道合者,随同红卫兵,率领着一大众人,浩浩荡荡地一路进发,包围了县政府的那栋红砖楼。整个县政府里,只有这栋红砖楼有扇大铁门,县委县政府的人已闻风集聚在了这里,并锁紧了大铁门。

楼下的人大声高叫,声浪此起彼伏,此间有人喊:“宁可前进一步死,不可后退半步生。”,那边有人呼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不为名,二不为利”。

楼上有人打开了窗户,朝下喊话,但喧哗的声浪一波接着一波,口号一个接着一个,:“阶级~~~是纲,纲举目张。”,“千万不要忘记~~斗争!”,“阶级~~,一抓就灵!”……,巨大的声浪掩盖了楼上那人的声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