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野人也有自己的生活(2 / 2)
军改之事,李林甫在开元末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苦于将门掣肘的李隆基自然大为支持,只是将门势大,李林甫虽权倾朝野,可也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连皇帝都受到掣肘,更何况是他?
这些年,利用高超的手腕,李林甫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影响不大。
这一次政争之后,李林甫又通过利益交换取得了几家将门的支持,加之政局稳定,军改一事便被他重新提上了日程。
李亨自然也希望能加大在军方的影响力,而徐番对这种有利国家的事不可能反对,于是得到了三巨头联手推动的军改至少在朝堂上没有遇到阻碍,顺利通过了。
直到晚上,许辰依旧留在徐番的书房,府兵改募兵,前世在课堂上听过不少的分析,那些经过了后世无数专家讨论得出的意见,对眼下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帝国宰相来说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许辰从来都是个走一步看两步的人,如今昆仑域带来的危险解除,之后只要按部就班把那个秘密解开,失败身死自然无话可说,要是成功了,这帮修士走了自己的日子不还得照过?
安禄山那边会不会在几年后发动叛乱,许辰一直都在暗中关注,学历史的人很清楚,天下大势绝对不是一两个人站出来就能轻易推动的。
哪怕后世的太祖,拥有了近神的影响力,也不能不考虑其他山头、派系的想法,甚至于受到了其他派系暗中狙击,导致“家天下”的想法破产……
在大唐这个民智未开的时代,乱世中有饭吃就有民心,所以,尽管再小,天下所有的势力都有问鼎的可能。
这一场影响了大唐命运的动乱根本就不是杀掉安禄山一个人就能阻止的。
普通百姓看一两部演义传奇,以为安史之乱全是因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野心,李林甫、杨国忠的弄权和李隆基荒废朝政导致的。可上过历史课的高中生都能知道除此之外还有更深次的原因,比如土地兼并严重、藩镇尾大不掉,汉将和番将之间的冲突等等。
而到了大学,专门学历史的人又会知道的更深一些。
土地兼并导致流民增加,在手工业不发达的唐代,这些流民只能涌入城市,进一步加剧城市的压力,大唐的城市中,商业姑且算得上发达的只有个别几个,其余大部分都只能算是大型的乡镇集合,商业只是为了消化农业产出,几乎赤贫的百姓也根本没有余钱形成购买力。
城市压力增大,转而又影响到了农业,自耕农的产出贬值,赋税虽以实物缴纳,但徭役、杂役却会占用大量的农闲时间,农民压力不断增加。
到头来自耕农一年所得赶不上给地主做佃户,于是农民只好求着地主把地买去,然而给地主打工。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军事上,开元末、天宝初进行的军事改革则成了诱发动乱的直接原因。
许辰曾经了解到的这场军改也是由李林甫所主导,原本军改初见成效,但李林甫突然病逝,继任的杨国忠根本就是混混出身,军改到了他手上彻底成了一块烂摊子。
为此很多不明缘由的人只从表面上看到杨国忠在排挤安禄山,从而诱发了安史之乱。
其实杨国忠继任宰相后也想做成点大事,奈何实力不足、手腕也不够,被安禄山提前察觉,这才坚定了安禄山的反心。
对比目前的局势,许辰发现和自己前世所知的情况并无太大区别,他也来不及思考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到底哪个才是真实这样的宏大命题。
这几年大唐的局势甚至比许辰曾经所知的更烂!
至少曾经所知的大唐,南方绝对没有发生一场叛乱。
说起来也是许辰自己造的孽,为了大肆掠财对付修行者,一场炒地皮的风波诱发了南方的叛乱,叛乱才刚结束,南方想彻底恢复过来还要好多年。
北方这些年地力锐减,关中平原的产出早已无法养活关中的百姓,华北平原又是四战之地,一旦乱起,这个最大也是最后的产粮区也将消失……
算起来,如果现在爆发叛乱,北方大地将瞬间沦为人间炼狱。
可土地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已经演化了百年,到现在就算许辰去把安禄山弄死,也会有李禄山、王禄山跳出来。
难道他能让所有世家大族把吞进去的土地全吐出来?
就算用商业转移他们的视线,除非许辰不顾后果直接利用修士的技术将纺纱机、内燃机全部造出来,然后掀起一场工业革命……
想想还是算了吧,太累了!
不相干之人的死活关我屁事?
反正李亨最后能终结叛乱,要是自己送走了瘟神还活着的话,叛乱一起跑回琉球不就够了?
叛军敢下水,都不用开炮,靠撞就能送他们去见龙王。
和老师讨论军改细节的时候,许辰脑中已经对如果还有的未来有了些计划。
徐番当然不知道这个弟子竟然在脑中做出了如此冷酷无情的决定,在参考了许辰给出的意见后,对于这场军改,徐番有了更多的信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