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1 / 2)
三人相互搀扶着从车上下来。
唐海棠下车站稳后,才顾上仔细观察马府的外观。门庭和附近的人家差不多,也不是特别高大的门楼,门口放着两只神行威严的石狮子,只是个头小了些,因为门口正对着河岸,中间还有一条能走车的大路,所以大门口的地方就很紧张,放这么一队个头稍小的石狮子,及不影响行车,也起到了门面装点的作用,倒也非常适合,一点也不显得突兀不协调。
门板是两扇漆着亮油的木门,这个年代能在门板上也用油的人家,已经是非富即贵了,一般这门上的油可都是上好的核桃油,在普通人家吃饭都是肥肉自己炼油的年代里,能用得起核桃油图门板的,就是大户人家了。门板上跟普通人家一样,规矩地对贴着一对门神的画像。
门楣上挂着一幅匾额,上面两个镶嵌金属的大字“马府”,门框的两侧也是规规整整地挂着两幅对联,上联是“门有古松庭无乱石”,下联是“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有点意思。”唐海棠看到这幅对联,觉得有趣的笑了起来。
“姐姐,你笑什么?这对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啊,就是普通的八字联啊。”钱盈盈不解地问她,说着还亲自往上前走了两步,认真的读了一遍。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摇摇头又走回到唐海棠什么,不明所以然,她到底想什么呢?
“我没有笑这幅对联,我就是喜欢,看一下。”唐海棠觉得自己的行为有点突兀了,忙解释道。
她刚才是觉得能够亲眼看到唐代的对联格式,真是三生有幸,自己原来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没想到今天能亲眼瞧见。犹记得曾经在树上见到过介绍对联发展的片段。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她想起了自己曾在现代的刊物上看到过谭蝉雪先生的文章,谭先生曾在《文史知识》某一期上撰文指出过,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对偶阶段、骈偶阶段、律偶阶段。
今日能亲眼见识了古人的文采雅趣,也是开眼了,眼波流转,将这门庭大致又看了看,没想到马啸天还有这么好的雅兴,这处私宅被收拾得格调低调不失高雅,完全没有那种艳俗的珠光宝气之感,完全和他一身武夫的气质不符啊。
几个姑娘在一起窃窃私语地讨论马家门联的时候,徐清风已经上前去叩门唤人了。不大一会儿,门扉里响起拉开门栓的声音,其中一扇门向里打开,门开得很平顺,一点声音也没有,这说明门被维护的很好,一点没有变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