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蝗虫可以吃(1 / 2)
“是皇上,不是长孙皇后?”范晶晶惊讶的问道。
由于范晶晶跟皇家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出来传旨的宦官对范晶晶也比较客气。
“是皇上传召!”
范晶晶皱起眉头,皇上传召那代表是“政事”,什么时候“政事”能够跟一个女子扯上关系了?
“难道皇帝开始婆婆妈妈,也关心起儿女的教育问题了?最近他们好像也没什么状况?学习的进度有快有慢是正常的吧?”
范晶晶先自我检讨。对她来说,客户家长找上门来,对她经营的事业必定产生影响,何况,她的客户家长只有一个。
现在她虽然没有依靠客户家长的薪资过活,但是对方提供的人力,可以降低她现在的压力。
对她来说,这些人力才是无价之宝。
现阶段还是必须讨好客户家长。
她希望很快能够熬过这一段时间,真正的能够独立起来,不靠外界的力量来经营范氏庄园,达到下一阶段的目标,自给自足。然后再跨越到拥有盈余。
现在虽然有了几个作坊,但是都还在烧粮食的阶段,没有跨越到下一步。
“范晶晶见过陛下、娘娘。”
宫殿里虽然有七八个人,但其他人都是隐形人物,范晶晶必须假装这些人不存在,有资格把他们赶出去的,只有皇帝,还有长孙皇后。
“我听皇后说,你早就透过朕的儿子女儿,预见了这一次蝗虫的灾害,并且警告接下来的旱灾……妳怎么能够确认旱灾一定会发生?”
范晶晶在心底翻白眼,要是理论能够说明,她早就昭告大唐所有的人。
她之所以知道,不过是这次的旱灾太大,而且发生在长安,所以历史有了记录,并且着墨了许多,不过李世民能够及早意识到灾难的发生,也算是一件好事。
灾难的发生并不是全大唐领域,如果能够提早从别的地方把粮食运送过来,至少在群不会这么惨。
只要让必须买粮食吃饭的人,能够买到一点粮食,他们就能够熬下去,直到下一次春暖花开。关中地区就不会经过一次大洗牌。
也能够让大唐的人口,维持稳定的增长。
在历史上,各种因素造成大唐的人口一直维持在低谷。
人口数量,连汉初的数字都达不到,这也是李世民占领了那么大的土地,没有办法进一步经营的重要。
即使要移民,李世民也是把人口移到关中地区,为了增长人口,朝廷一只让妇女维持早婚的惯例,殊不知,妇女过早结亲,怀孕生小孩,只会增加妇女的死亡率,也会让小孩的品质,素质不良。
如果范晶晶能够提出理论数据,她一定会把数据呈现在皇帝面前,争取延后结婚。
私底下,范晶晶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不想过早的进入婚姻的殿堂。
但是她清楚明白的发现,如果继续做一个平民百姓,她的婚姻将成为官方分配的工作。
不管在哪个时代,婚姻对一个女孩,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范晶晶不想要婚姻掌控在别人手上。
范晶晶也知道,只要事情关系到国策,就没有那么好更改,因为所有的事情都牵涉到很多人的利益,不会有任何一项改变,是所有人都得利的,有得力的就不得力的人。
对于家里不想养女孩的人,早点把女儿嫁出去,可以减少一些损失,并且利用嫁女儿赚一些钱回来给自己的儿子添加聘礼。
范晶晶抬头看看天,心里想着怎么圆满的鬼扯,对于需要想象力的事情,她天生不擅长,何况在她那个时代,鬼神之说已经不太流行。
她很想说出科学化的论据,但是后世所有科学化的结果是大家相信科学,所以科学家提出的研究和理论,其实只有少数人彻底去研究因果关系,大多数人得到结果就相信了。
但是李世民肯定不是这种人,对于操控一个国家的人,做任何决定的时候,都必须小心再小心,要相信一个人也必须经过各种考证。
如果范晶晶扯一个不圆满的谎言,而非李世民看破,她的下场一定死得很惨。
那片土地,李世民可以给她。
也能够收回来。
言之成法,说的就是皇帝。
妳违背了皇帝,也就是犯法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受到法律的制裁,抄家灭门,在封建时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范晶晶看起来,官当到头,最后都是要抄家灭门的。
事实上,生活得比较含蓄一点的勋贵,还是能够伴随这个朝代活得长长久久的。
只是在历史上能够出头的人,似乎都要经历很多抄家灭门。
梨园的姑娘这么多,到底有多少家族当官当到命都不存在,范晶晶很想统计一下。
在封建时代,不是没做错事就没事。要你整个家族都没做错事,那才是真的没事。
由于做的是会牵动整个家族,所以每个人在做事之前都必须衡量。
然后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纵观全局的智商,在很多时候,人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一亩三分田。
事实上,范晶晶已经说中了蝗虫灾害的发生。旱灾的迹象也已经非常的明显。关中地方的春耕,由于没有雨水浇灌,所以情况非常的恶劣。
水车并不是一个新的发明,在大唐已经有一些富有人家拥有水车,然而水车能够灌溉到的范围仍然非常有限,很多田地并没有在河流旁边,也就是所谓的看天田。
即使是在河流旁边,由于长时间不下雨,也出现水位降低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之下,为了抢夺水位的械斗就不时发生。
不争不行,没有了水,大家都要饿死。
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民间的百姓,还有许多高官富户。
即使是高官,很多家里都拥有万顷良田,这时代的人有了钱,就拼命的买土地,虽然土地生长出来的作物,能够得到的回馈金额并不多,但是总是一个稳定的收入,何况缺钱的时候,土地在手还能够成为资财卖掉。
对所有人来说,没有比土地更保值的。
何况,大唐的赋税不是针对田亩,而是针对人,拥有更大的土地,不算太亏本的事情。
现在他们最烦恼的事情,大概是找人来耕地的事情。
唐贞观元年人口还是非常的稀少,人口密度极低。
土地生产效率也极低,书本里所说的科技并没有完全的散播在关中的这一片土地上。
在范晶晶的观察力,使用最原始的方式耕作的仍然占大多数。不是他们不想用,更先进的方式耕地,而是他们买不起那些工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