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兴修水利(1 / 2)

加入书签

离那天百福楼众人商谈已经过去了三日,《沂原兴修水利计划》的前期执行非常不错,资金方面,昨晚在醉仙楼(馨岚和文欣收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酒楼,张寻从玉佩空间中拿出几本山珍野味药膳的菜谱,昨日中午开始营业。)举行的由沂原首富戴鸣泉牵头的商界捐资的大会筹款一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张寻和戴鸣泉各捐了三十万,商界众人一看县令大人和首富都带头捐了一大笔银子,那自己还说什么。尽能力捐吧!再不济也能得个好名声不是。那两次落榜院试的举人蒋劲松也是个人才,在山川地理方面所知甚多,只是这文昌大陆的科举只有文道诸艺,尤其鲁国还只考四书五经,他没有一展所长的机会。今天早上蒋劲松把自己勘察设计取水沂水的选址地点,沿线途经位置,沟渠分布图拿给张寻看,并详细讲解一番。张寻觉得自己找对了人,他对这方水土的熟悉远不是自己看了一下《沂原县志》能比的。张寻对蒋劲松说道:“劲松,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这方面的事宜就交给你了,你放心去做。”蒋劲松告退后回到了沂水边上的取水点准备施工。

戴鸣泉前日派人去淄博府他胞兄戴鸣江那,把沂原县准备兴修水利的事和戴鸣江戴师爷说了,戴师爷就和淄博府知府余卫国提了一句,余知府就说道:“鸣江,那就要那张寻来淄博府一趟,我详细了解后再做决定。”戴师爷就亲笔写了一封信交给胞弟派来的人。昨日,那人回到沂原就把信交给戴鸣泉,戴鸣泉就向张寻说了余知府的意思。现在,既然工程规划设计图也出来了,张寻就动身前往淄博府。

下午两点,张寻来到了淄博府,这是他第二次进淄博府城,上次游历在这待了两天,对这淄博府城印象不错。不过今天来这里是面见顶头上司知府大人余卫国,也没时间闲逛。不一会,来到了离淄博府衙五米处,马车停下后,张寻拎着装满山珍和野味的麻袋下了马车,对那车夫说道:“你先去刚才经过的那家客栈订两个房间,晚上就在那住下。”然后就迈步向府衙走去。来到门口,见到衙役,张寻就递上拜贴,说道:“我是沂原县令张寻,求见知府大人,麻烦你帮我通传一下戴师爷,就说我到了。”那衙役点头回道:“好的,张县,小的这就去禀报戴师爷。”若是一般的县令衙役还敢刁难下,张寻他可不敢。过了几分钟,张寻看见一个和戴鸣泉长得七分像的人,知道这就是戴师爷了。那戴师爷走上前来对张寻说道:“张县,东翁现在还有些公事处理,你先随我去大厅坐一会。”张寻道:“张寻见过师爷,那就劳烦师爷了。”

在大厅刚刚入座,张寻说道:“这次感谢戴师爷你从中帮忙了。”戴师爷回道:“哪里哪里,我只是和东翁提了一下。倒是张县你对胞弟的提携我才要感谢你了。”张寻说道:“我和贵弟互相帮忙罢了!自古以来,官无商不富,商无官不安。”这时外面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哈哈哈,状元就是状元,就是会说话。”那人走了进来。张寻一看,正是这淄博知府余卫国,立即站起来,躬身行礼说道:“下官沂原张寻拜见知府大人。”那戴师爷也说道:“鸣江见过东翁。”余知府对张寻说道:“你的名字早就名传天下了,真人本府还是第一次见。”张寻说道:“余大人,下官这次上任沂原是立即到任,到沂原这半个多月来刚刚摸清情况,这不就来拜见您了吗!这是下官在沂蒙山脉上找乡民收购的一些山珍和野味,给大人尝尝鲜。”余知府说道:“那本府就笑纳了。说正事,你把那《沂原兴修水利计划》详细和我说说。”张寻应道“是”然后把那蒋劲松早上给他的图拿出来展开对着图详细解说了起来。余知府听完后说道:“要不是你小子乱作什么《悯农二首》诗把户部工部几位大人得罪了,哪里用的着找本府要钱。本府也不宽裕,只能拨二十万银子给你。”张寻说道:“谢谢大人”张寻找余知府原本也不是为了要太多银子,那也不可能,毕竟淄博府下辖着好几个县了。这次淄博之行不在于钱多钱少关键是让余知府知道《沂原兴修水利计划》并同意实施。余知府对张寻说道:“既然要搞,就一定要搞好。本府还有其他事情,你跟鸣江去办手续领款吧!”就出了大厅。戴师爷陪着张寻办好了手续就对张寻说道:“张县,正事办好了,我们去喝一杯。”张寻当然同意,于是两人找了一家特色馆子喝着聊着,算是增进交情。

第二日一早,张寻坐上马车,回沂原而去,中午回到县城后简单吃了个饭,就去了沂水旁举行开工仪式。一直以来,沂原的农户都是靠天吃饭,这次新来不久的县太爷拿出大笔钱财兴修水利,他们当然欢欣鼓舞。开工仪式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张寻致辞完高声宣布沂原引用沂水灌溉工程开工,全场更是掌声雷动。

接下来的半年里,张寻几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这件事情上,好在也不是他一人独自面对。另外六人也十分重视这事,能不能出人头地,成败在此一举。好在天公作美,今年是个好年景,田地里的管理比往年轻松的多,于是能抽出壮劳力投入到工程建设当中。苍天不负苦心人,十月中旬,沂原渠终于全部完工。(由于资金充足,覆盖整个沂原平原地区。)当农户们看见沂水中的水通过沂原渠流到田地里自动灌溉的那一刻,无不喜极而泣。这一刻,他们的心情比前些时田地里的大丰收还要高兴,毕竟这沂原渠建成大大提高了抗旱抗涝能力,也减轻了他们相当一部分工作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