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上任沂原(1 / 2)
三月初十这天早上,张寻带着馨岚、文欣、碧荷、玉婵四女坐上马车,车夫驾车从东华门出一路向沂原奔驰而去。十点不到,张寻一行就到了县衙门口。县衙门外的的衙役上前问询,得知张寻是前来接任县令的,自是恭敬的引着张寻去见了马上离任的程潜,程潜见张寻来了说道:“本县恭喜张县高中状元。”张寻回道:“本人初入官场,还要向程县讨教这为官之道。”两人都知道这是客套话,谁也没有在意,算是打个招呼。接着那程潜就和张寻开始交接,不到半个时辰交接完毕,张寻正式成为这沂原县令。
张寻先把四女引到县衙内院,算是安顿下来。回到前院,县丞曾三省和主簿李明亮在那等候着。刚刚交接之时那程潜只是为张寻介绍了一下这两位,现在算是正式见面。张寻知道这两位是自己下属中仅有的入品的官吏了,其他都不入流。在曾县丞和李主簿向他行礼之后,张寻对他们说道:“本县初来乍到,又初次为官,对这沂原亦不熟悉,还望今后两位同僚多多帮忙啊!”曾三省和李明亮同时回道:“下官职责所在,定当尽力辅佐张县治理好本县。”张寻叫李主簿去拿《沂原县志》,李主簿离去后张寻对曾县丞说道:“你主管武备、治安等事,以后依然你管,若是有困难或者需要和上级淄博府沟通的再找本县就行。”曾县丞点头应是。待那李主簿拿来《沂原县志》差不多到了中午,曾、李二人说道:“张县,下官二人已为您在百福楼订下宴席,一来为您接风洗尘;二来邀请了本地的名士乡绅,您和他们见个面。”张寻知道这是惯例,而且自己刚来的确需要这些人的支持才好开展工作,就欣然应允。
张寻和曾县丞、李主簿来到百福楼门口,那百福楼的黄掌柜自是迎了出来,看到曾县丞和李主簿前面站着的张寻,知道这人就是今科状元新来赴任的县太爷,就行礼说道:“小的黄志坚见过张大人。”起身又和曾、李二人见礼之后带着三人来到三楼最大的雅间,张寻就挥手让黄掌柜下去了。进入雅间,里面原本坐着的四人立刻起身向张寻行礼问好。先前来这百福楼的途中,那李主簿已经向张寻简要的说过了这四人的情况。这四人分别叫蒋劲松、戴鸣泉、刘汉庭、易文军,其中蒋劲松是个举人,也参加了今科的院试,只不过落榜了。这蒋劲松也知道自己考不上,今科他是第二次落榜,待三年后再考,就可以混个三甲同进士出身,去偏远小县当个芝麻官。戴鸣泉则是淄博府戴鸣江师爷的胞弟,在这沂原县经商为业,靠着他胞兄在淄博府的人脉风生水起,现为沂原首富。刘汉庭、易文军是沂原下面石桥乡和清溪乡的富绅,是刘家和易家的家主。
张寻落坐后,众人坐了下来,不一会酒菜上了过来。六人端起酒杯向张寻敬酒祝贺他上任沂原县令,张寻自然一口干了。随后,众人边吃边谈,一个时辰后各有所得,满意的离开了百福楼。张寻知道自己要倚重曾县丞和李主簿,那蒋、戴、刘、易四人都是这沂原县内自己打开局面的关键人物,自然不会在他们面前摆什么县太爷的架子。而六人也知道张寻是圣前举人,今科状元,初入官场就是从六品起步,前程远大,六人自然愿意跟着张寻一道。双方各有所求,自然相谈甚欢。
张寻回到县衙后院,四女已经把这后院整理好了。站在院门处张寻看着幡然一新的自己和家人接下来三年的居所,很是满意。馨岚和文欣见自家夫君外出回来,就要碧荷和玉婵去泡了一壶茶后上前问道:“夫君,你这第一天上任可还顺利?”张寻回道:“两位夫人,我这就是和两位下属和四位本地的名士乡绅见面吃个饭,算是把人熟悉了。”就进了院子到大厅坐下,这时碧荷和玉婵已经把茶泡好,并倒了一杯在茶几上摊凉。张寻喝了口茶后对馨岚和文欣说道:“两位夫人,我去书房看看《沂原县志》也好了解本地的风俗人情,山川地貌,从而制定本县的发展方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我入官场的志愿。黄昏之时你们再去叫我吃饭。”
看完《沂原县志》,张寻才知道这沂原原本叫沂源,是因为在上古时代此地是一条河流沂水的发源地,沂水之源故称沂源。后来文昌纪年时孔圣见此地已成一个平原,遂改名沂原,沿用至今。沂原县城位于这处平原末端背靠沂蒙山脉。沂蒙山脉那头就是淄博府所在了,这沂蒙山脉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只是因为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位于山上的两个乡燕崖乡和土门乡不止在沂原县,在淄博府是贫困乡,就是在鲁国全境,都是排名前几的贫困乡。而靠近沂水的几个乡(尤以石桥、清溪两乡位置最好)则是鲁国有名的粮仓,土地肥沃,这也是沂原能成为大县的原因。而杜家村所在的临沂乡与和平乡、建设乡两个靠近邻县沂南县的乡在沂原县则属中游。
张寻第二日叫来曾县丞和李主簿,把县城里的事交给他们管理,再和他们说了自己接下来去各乡考察的计划就动身离开县城。张寻先是去了沂蒙山脉上的燕崖乡和土门乡,看着山上优美的景色,丰饶的物产,乡民们却衣衫褴褛,贫困度日。张寻知道自己任重道远,如果自己不能摘掉这两个乡贫困乡的帽子,不能让乡民安居乐业,那自己前世的记忆还有什么意义?自己当官是为了作威作福吗?不是,那自己就要竭尽所能让自己治下的百姓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否则自己就是沽名钓誉,枉读圣贤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