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 天弃神魔(1 / 2)

加入书签

从天劫纪元第二百量劫开始,神魔文明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因为先天大神慢慢的参与到战争中来。

现在洪荒总共有二十六位老祖,二十六个神(魔)国,除了耶和华的天堂以外,剩下的二十五个神国,每个神国里都有若干名先天大神或妖皇级别的先天妖兽。

先天大神以先天之力渡过天人五衰,获得长生不老的资格,这些先天大神一般都隐居在神国之中闭关修炼,争取证道。

四五百个量劫过去了,这些先天大神先后修炼到了巅峰大神,半步老祖的境界,可是再没有人能够证道。

各位老祖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普遍认为,这与他们的功德有关,先天大神功德不足,无法镇压气运,气运不足,就难以证道。

所谓功德镇压气运:如果说气运就像水一样,那么功德就像一个容器,功德越多,容器体积越大,就能盛放更多的水(气运)。相反,功德不足而气运太多,那么水(气运)就会溢出来。

气运溢出的时候,修行者的运气就会变好,奇遇连连,甚至连他周边的朋友都会受益,所以才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

甚至有的气运雄厚者,连他的敌人都能受益,所以在很多传说故事里,一个人总有一个纠缠一生的死敌,无论他成长到多高的境界,他的敌人也能成长到相当的境界,这就是有气运而无功德的缘故。

先天神魔各个都有大气运、大功德,但是相对而言,先天神魔的气运是大于功德的,所以先天神魔的气运都会溢出,从而奇遇连连,道行突飞猛进。

可是修行者想要证道,需要大量的气运,因为证道的过程是道融于天地,晋升大道的过程,想要把道融于天地,这就需要气运支撑,只有气运充足,才能顺利证道。

先天大神经历数个纪元,获得的气运总量足够他们证道了,但是在达到半步老祖之前,他的气运已经宣泄得差不多了,剩余的气运无法保证他们证道成功。

接引等先天大神能够证道成功,一是因为成为先天神魔时候的境界够高,已经是大神境界;二是因为他们有盘古魂魄能够提高修炼的速度。两个原因帮助接引等人缩短了修炼到半步大神的时间。再加上他们的功德足够多(每个纪元结束,天地反馈功德和气运,主要是以生灵的境界为依据),这才能顺利证道。

可是其他的先天大神就没有这个优势了,先天上位神的起点,没有盘古魂魄的帮助,功德不够,所以他们的气运已经无法支持他们证道了。

这是各位老祖的推断,其实元始还知道一个不能说的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天罡之数圆满,在洪荒天地再次晋升之前,不会有人能证大道。不过等天地晋升之后,得到天地奖励的功德气运,这些先天大神厚积薄发,证道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正是因为正常修炼,先天大神已经无法证道,所以先天大神们开始考虑用其他方式收集气运,证道老祖。

于是,闭关苦修的先天大神们先后出关,插手神国俗事。

天道纪元之后已经四五百个量劫,即使是大神也陨落了几百代人,在老祖不出的情况下,这些先天大神各个都是各自神国老祖辈的人物,道行又高,战力又强,一旦出世,必然掌握神国的大权。

更重要的一点,这些先天大神绝大部分都是当年最后一次秘境之战时的幸存者,相互之间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血仇。

当先天大神掌握了神国大权之后,尤其是魔道讲究在生死历练中突破自我,神魔战争的规模变大了,百万神魔级别的战争此起披伏,不断发生。

正魔两派,神魔两大阵营虽然早就分裂,蛋那只是大道之争,是大道之间的对立,可是当先天大神插手之后,神魔战争批上了一层仇恨的外衣。

再经历了一百个量劫以后,上百位先天大神陨落在神魔战争之中,洪荒天地的局势终于达到一个拐点。

上天有好生之德,以私仇起战争,让生灵涂炭,这种获罪于天的行为,终于激起了天道的愤怒,天劫的最高形式——天地大劫开启了。

天地对神魔文明的庇护越来越少了,神魔文明的天地主角地位终于动摇了。

闭关之中的罗睺老祖睁开了双眼,自语道:“本座终于修炼到了混元巅峰,计划终于可以开启了。”

罗睺老祖一指点出,两道黑光没入虚空。

正在闭关的报应和无极两位老祖心神一动,睁开眼睛,看到盘旋在自己眼前的黑光。两人伸指点向黑光,心中一惊,身形依然消失,再次出现,一惊是在罗睺面前。

各个老祖一般都在自己的道场闭关,即使有事,也只是在虚空中用神念交流,只有谈不拢,才会有几位老祖现出法身,前往混沌比斗一场。

自从元始讲道时推广仙法之后,罗睺就闭关不出,就连话都没说过几句,魔道阵营的大事基本都是由报应老祖决定,报应老祖之上还有鸿钧扬眉两位正道老祖,再加上元始这个智囊,魔道在几百个纪元以来一直处于下风。

现在罗睺终于有动静了,这怎能不让报应和无极激动万分。

“老祖,正道欺人太甚,您一定要为我魔道主持大局啊。”报应老祖道。

“你的委屈本座怎能不知。”罗睺道:“论混元老祖,正道有四人,我魔道只有三人,论大罗老祖,正道有三清,我魔道一系的实力不如正道远矣。”

罗睺停了停,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本座才会闭关苦修,如今本座已经修炼到混元巅峰,正是吾魔道反攻倒算之时,所以本座才招你二人过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