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甲乙丙丁(1 / 2)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这世上能供养的生灵本就有一个定数,太古时,人类先祖茹毛饮血,获取食物本就困难,又加上寿命极短,自然繁衍次数较少而人口不旺。
后有燧氏取火、神农百草、轩辕氏造车以通各地……这才有了人口聚集、贸易的基础。
但后来的夏、商、周……本质上也只是各地分封的部落城邦,人口就算比之太古要丰富许多,但又能有多少呢?
直到铜铁之农具普及,稻、黍、稷、麦、菽的产量增加这才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进而在那些水土丰美,易于农耕的地区形成了人口优势。
而这些可以比前代人更大量聚集的人口,也就形成了相当于中国战国、秦汉时期那般性质的“国家”。
原来的分封城邦自然无法在这般更强大的对手面前生存,因此逐渐被消灭吞并,成为了各个帝国的一部分。
而战争也从几千几万人的规模演变成了动辄数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的修罗场。
秦汉之后。
世人的农耕技术虽频有进步,然而却都是些小小的改进而已。
稻谷产量无非是略微增加,农具、水利也无非是更为廉价,更为细致一些罢了。
因此,一直到明末之年。
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政权所面对的仍旧是每三百年一轮的动荡。
有人将那些帝国的覆灭归咎于昏君无道、或妖女祸国、亦或者某些狼子野心的叛贼。
然而其实这并非重点。
无论是个别昏君,还是小小宫妃妖女、亦或者唐之安禄山那般手握重兵的叛军。如果整个社会的状态是良好的,凭借个人之力想要败坏其实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纵观这些所有灭亡的国家。
其本质上只有一个,那便是——吃。
新朝初建,无论是汉、唐、宋、明、清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次重新的分赃。
旧日支配这个国家的朝廷、皇帝、官僚、地主乡绅们在动乱中或者破家,或者人亡。大片的土地随着人口在动乱战争中的大量死亡而空闲下来。
新的秩序建立,将足够养活这些人口的土地较为平均的分配给幸存者们。
而在动荡中已经忍受了太久,渴望和平和安全的人们也失去了继续斗争的想法而选择了土地和安定的生活。
这是每一个王朝的开始。
如清军入关,身为异族,以少治多,手段残忍而血腥,野蛮的摧毁中华文明和衣冠,践踏所有人的尊严。
然而他一定会成功。
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尊严和文明根本比不上地瓜和玉米。
打败元帝国后。
明朝从战乱后人口凋零,以至于许多州省都进入了“百里无鸡鸣”的状态,所以才有了朱元璋强令各地抓人填补缺少人口的地区。
甚至还因为押送这些人口而形成了诸如“解手”这样流传了数百年的词汇。
而据说,这其实原本只是因为被押送的百姓想要上厕所,所以对负责押送的官兵说“劳驾!解开我手,我要上厕所。”而在长时间的演变之后成了“解手!”。
随着时间的发展。
人口开始恢复。
可是,明帝国和之前所有帝国都同样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富裕着注定是少数”。
即使不考虑天灾人祸这类情况,人的智慧、机缘还有努力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假定以明朝为例。
甲乙丙丁四人,熬过了元末明初的战乱,随后被分配到各地,从官府手中取得了土地或者操持了某种生计。
四人经历战乱,受过地狱般的滋味,所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五好青年,每天都勤勤恳恳的工作来填饱肚子、积累财富有备无患。
然而。
时间过的飞快,甲乙丙丁四人逐渐衰老去世。
这时,四人的家庭和财富已然完全不同。
甲,战乱后分配到了50亩土地,勤恳耕作,因土地肥沃,勤恳耕种而攒下不少家底,青砖大瓦房,黄牛犁车,甚至还养了马和长工。
然而,甲生了五个儿子,五十亩地被分作五分,房子给了大哥,黄牛给了二哥,犁车给了三弟,马被喜欢游历的四子取得,长工则拿了粮食走人。老五分了土地,却没分到其他太多。
乙,情况与甲类似,不过生孩子方面就比甲差了许多,只剩下了两男一女。
两男共分50亩地,瓦房、黄牛犁车……
一女在古代只需少许陪嫁便出嫁,不需要土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