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剪羊毛(1 / 2)

加入书签

杨嗣昌是万历三十八年的进士,天启三年受阉党排挤告病返乡,去年刚刚起复为河南布政副使,加右参政。

与乃父杨鹤一样,两人都是因得罪阉党而去官,也都因祸得福在崇祯上台后受到重用。

相比李崇,杨嗣昌的仕途要顺利得多,两人年纪相仿,杨嗣昌却一直在杭州、南京等地任官,刚一起复便得重用,如今已是堂堂的正四品大员,河南通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诸事皆由其一言而决。

李崇与杨嗣昌是同一年中的举人,登科却比他迟了一年,乃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资历既浅,官位也比杨嗣昌低得多,吴为就更不用说了,两人听得杨嗣昌亲自来访,都是吃了一惊,急忙起身到门前迎接。

只见一顶二人小轿停在门边,当面站着一位身着常服,姿容极佳的中年男子,见到李崇出来,微笑着拱了拱手,道:“武陵杨嗣昌,见过李兄!”。李崇连忙上前一步,长揖一礼道:“闽中李继长,见过参政大人!”吴为跟在李崇身后,也跟着行礼。

杨嗣昌双手连连乱摆,道:“休得提什么大人不大人的,你我之间只是平辈论交,说起来你还是我杨家的恩人,请受嗣昌一拜!”说罢竟长揖到地。

堂堂四品参政如此谦恭,倒让两世都见惯了官场等级森严的吴为微微一愣,马上反应过来杨嗣昌口中的恩人云云乃是指的陕北大捷之事。

杨鹤出任三边总督,本是被别人挖了一个坑,若是任凭流贼一直肆虐下去,再失陷几个州县,说不得他就会被夺官去职。甚至下狱都是论不定的事。

陕北大捷,竟使其峰回路转,因祸得福。不光没被坑了,还一举入朝拜相!其中内情。以及吴为出力之巨,旁人不知,杨嗣昌身为杨鹤之子,又怎会不清楚?

先不说杨鹤是杨嗣昌的靠山,靠山倒了,杨嗣昌的仕途之路也会变得分外艰难,就以父子孝道来说,以吴为李崇替杨鹤挡了这么一大劫。受杨嗣昌一拜也毫不过分!

杨鹤书信中略略提到了吴为和李崇有翁婿之亲,因此上杨嗣昌一上来就直接与李崇见礼,互叙年齿,先将长辈身份坐实再说,有意将吴为忽略在一边。

两人相见甚欢,一番寒暄后,李崇侧身伸手延请杨嗣昌入内,杨嗣昌瞥见吴为,故作惊讶道:“这位便是吴世兄罢,久仰大名!”

吴为微笑拱手道:“下官正是吴为。见过参政大人。”

“哎呀,都说了不要称乎什么大人了,今日只论交情。不提官场那些个俗词滥调。我与尊岳乃是乡试同年,吴老弟若是不弃,便称我一声世叔也罢。”杨嗣昌笑眯眯地说道。

“唯世叔之言是从。”吴为笑道,他也乐得与杨嗣昌拉近关系。

三人一路说笑着走入驿站,自有吴为亲卫上前将杨嗣昌的随从轿夫人等引至一旁歇息安顿。

若仅止吴、李二人对杨鹤有恩,杨嗣昌也不至如此热络,让他动心的还是杨鹤在书信中提到吴为在安塞施行的诸般措置,富民、强兵、发展商旅,件件行事皆是不凡。无一不是搔到了他的痒处,都是他想为又不知如何着手之事。如今正主来了,如何能不一一备细询之。

杨嗣昌志向甚高。见识也颇不凡,更有在各地任职的经历。这些年来,大明天灾*频仍,国势日蹙,都落在了他的眼里,心急如焚之余,他也作了不少尝试。

右参政之职本就兼管兵事,他也想法设法筹集粮饷,编练了一支两千余人的团练兵,日日操练不辍,开封左近的盗匪绝迹,与他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再加上开封的周王也是一位开明宗室,对佃户盘剥较轻,也使得省城开封附近竟成了河南境内的一片净土。

但杨嗣昌毕竟是河南右参政,不是开封府尹,河南其他地方民不聊生之状他也清楚得很,只是无钱无粮,更有一些事情是他无能为力的,只得徒呼奈何。

让杨嗣昌也无能为力的原因自然是有人地位比他更高,而且高得多得多,那便是河南各地的藩王。

大明在河南一省就分封了七个藩王,除了周王较为开明之外,其他几位藩王无一不是贪得无厌之辈。

其中最著名的福王乃是神宗之子,深受父皇宠爱,一人就分封了两万顷藩田,而且都是膏腴之地,明朝立国已有二百余年,哪里还有多余的田地封给他,于是地方官府强取豪夺,将小民之田胡乱圈占纳为藩田,造成大批自耕农破产,颠沛流离,转相为盗。

就这样犹自不足,甚至还要让本省及周边湖广、四川等省加征租税钱粮以补上藩田不足部分的损失,更是给这样本来较富庶的地方也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问题最严重的时候,有户部官员禀报皇帝说,河南全省税赋都不够支付宗室俸禄的!

纵然知晓这种种弊端,可国朝制度如此,身为士大夫一员,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的杨嗣昌又有什么法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