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1 / 2)
马车上路后,清一又从车里坐到了车外,担心自己身上的味道熏坏了小丫头。
买了一车的新鲜菜蔬、羊肉、猪肉、牛肉回到家时,那些中午就过来的同僚们还未散去。
见到乐家小姑娘带着一车子食材回来,一问是要做火锅的,正打算告辞的这些人又重新找起了新的话题。
听说火锅就是从湖州那边传来的做法,乐家人也是湖州的,那做的火锅肯定正宗,他们还是吃过乐兄家的晚饭再走吧。
这就需要准备七八个锅底,乐轻悠便让带来的春字丫鬟中厨艺不错的都过来帮忙。
人手充足,火锅准备起来也快,不过半个时辰,一锅锅浓香的火锅就被送到客厅的桌子上。
夏天吃火锅,最费的就是冰盆,一顿火锅下来,耗费了差不多二十多盆冰,就这样,还是把众人热得满头大汗。
但告辞时,这些人一个个地都说夏天吃火锅倒别有一番畅快滋味,也有两个人语气不太对,说什么都说乐家是寒门看这一下子能拿出来二十多盆冰的手笔,却比有些豪门还豪气。
很快就有人嗤笑一声,语带嘲讽地反驳:“好好招待你一顿晚饭还错了?咱们谁家一个夏秋不得消耗几百盆冰,值当拿二十盆冰说事?”
“陈兄说得好”,吃到乐姑娘亲手做的火锅,冷旭心情很好,当下就高赞一声,说道:“我去过湖州时家在京城开的火锅楼,但今日才发现,若论火锅真味,还属乐兄家做的最好。”
其他人都应和起来,有好几个都看出来冷旭一直在乐家赖到这时候是冲着乐家的姑娘,为了讨好他,同时也为了在郁家那边落个好,便说起明日大家给送个什么样的新婚贺礼为好。
一开始说酸话那两个人没意思了一会儿,也加入了谈话,比不过几个乡下考上来的穷小子也只能在心里气气了。
毕竟,形势比人强。
翌日,乐轻悠寅正便起,那边乐巍、乐峻,以及昨晚同样在这儿住下的方宴都已经起来好一会儿,乐轻悠收拾好出来时,他们三个已经把下人们今天各自要负责那一块儿的都安排好了。
乐巍还没换上礼服,见乐轻悠出来,问她:“怎么不多睡会儿?”
“昨天晚上睡得早,就醒了”,乐轻悠是半点没听见下人们来往的杂音,便知道哥哥们是特地交代了,想让她多睡会儿,“咱们什么时候去官邸区那边?”
乐峻说道:“要用的东西前几天都已经让下人拉过去了,我们并不用着急,辰时前过去就行。”
因为要把郁娴儿迎娶到那边,招待客人便也在那边。
这时汀蕙过来说舅老爷一家来了,兄妹四人到门口迎接,见了面,相互说了说各方事宜准备得如何,便一齐到客厅吃早饭。
早饭还没吃完,乐岑夫妻、他岳父岳母,赵庆喜,以及还在候缺的乐崇都前后脚地过来了。
本来就很热闹的客厅再加上这几个人更加显得热闹,乐轻悠让春月再添几副碗筷来,看着家里这些亲戚,心里倒是觉得轻松许多。
有这么多人在,今天就不用她操心着招待客人什么的。
吃过早饭,众人便乘马车向官邸区而去,家里的仆人也带走了一大半,只留下一小半看家。
清一没跟着去,京城里不认识他的达官显贵很少,他这次回来也没有再在众人前露脸的想法,只是为了看看小丫头一家现在过得怎么样。
因此即便乐轻悠他们兄妹再三劝说,清一也坚持留在桐花街这边。
……
乐轻悠和云老夫人、裘氏、卢氏、云霞、云霓同乘一辆大马车,云老夫人一直乐呵呵的,坐上车后就拉着乐轻悠的手念叨:“你大哥这一成家,我就放心了,以后你们三个的大事,也有长嫂操持,与京里各家来往起来,这家便成个样子了。”
乐轻悠点头,话说她虽然觉得自己把家里管得不错,但是到参加各府宴请、哥哥们的同僚家有红白事时,就有些应付不来了。
裘氏卢氏也都暗自争着劲儿好一番夸了夸郁娴儿的气度人品。
云老夫人听得直点头,等她们说得没词儿了,才拍了拍乐轻悠的手背,嘱咐道:“郁家小姐是个好的,只是人家好,咱们也得先把事情做到了,等你大嫂回门后,家里那些账目你都跟她交割一下。”
“外祖母不用说,我知道这些”,乐轻悠笑道。
云老夫人多说一句也是担心小外甥女当家做主习惯了,把管家权交出去心里会不舒服,毕竟那些铺面,这些年都是她在打理的。
“当然了,轻轻也可以先选几家嫁妆铺子出来,依旧自个儿掌管着,以后也不会生疏了”,云老夫人虽看不出小外甥女说这话有什么勉强的,还是笑着安抚,“等你定了亲事,外婆还得再给你送几间嫁妆铺子。”
一直静静听着的云霞、云霓这时都抬起了头,云霞顾忌着今天是大表哥的喜日子,没问什么,云霓就没那层顾忌了,当即问道:“祖母,霓儿也想先管几间嫁妆铺子试试手。”
祖父祖母在很多繁华州府都有铺面,可不能全让一个外人占了便宜。
云老夫人看了云霓一眼,今天她高兴,不想说不高兴的事,就道:“好,等你定了亲事,便也拿几间给你。”
没听到说自己,云霞面上也没露出什么。
外面,云老爷子问乐巍:“你们小舅确定不过来了?”
“嗯”,乐巍点头,“小舅公事繁重,小舅母又不方便,昨天已经由管家把礼送了过来。”
“好好招待来人”,一旁云诏说道,“反正京城到扬州顺风顺水的话才只一日路程,等日后有什么节假,你带着郁氏过去拜见一下更好些。”
乐巍答应下来。
一行人到乐府下车,刚坐下来没一会儿,就有送礼的上门来了,而郁府那边,此时已是门庭若。
乐巍他们三个才在京城认识的人大多是这一科的同僚,比之郁迁十多年积累的亲朋故旧就有些不够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