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情况好转(2 / 2)
马文生很是惊讶。他乘着青青洗澡的时间,抽了一本出来看了看,也不过是翻到了目录,他便被里面的内容给吸引住了。这本书探讨的都是些热点,甚至谈到了现代经济与骗局的关系。
利用种种经济现象作为障眼法,以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来进行融资,借新债还旧贷,花样层出不穷,马文生看着看着,忍不住击节叫好。
文中说:有些新兴市场为了发展经济,以矿产或土地进行置换抵押,大肆修桥建路,不惜向银行借贷,开工一些大项目。项目一旦立项,带动了水泥建材运输等多种产业,甚至连就业问题也不再是个头痛的事了。
但这种投资,实际上是用虚假的繁荣掩盖了经济真正情形。就像一个人的饮食一般,天天食荤,最后导致虚胖。
胖子给人的感觉是体形庞大,让人联想到身材素质也应该不错。事实上胖子身上的毛病通常也多。
作者犀利地指出,国家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但是因为涉及到的范围大,有些信息也马上得不到披露,即便出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政府也可以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遮掩,甚至寅吃卯粮的情况,比比皆是。
马文生读到这里,忍不住又翻到前面的作者序言,发现这本著作原来出于霓虹人之手。这名霓虹人分析的是霓虹国情况。但这些情况,和内在的逻辑关系,不能不引起马文生的深思。
马文生想到了大朗市。自从李明堂正式当选后,大朗市的市政部门几乎天天在做规划,一会儿要把大朗打造成大城市,营建现代化的工业产业园;一会儿又要将大朗弄成滨江临海的现代化中型城市。滨江尚好理解,可那海,中间还隔了无尽的绵绵大山,如何去临呢?距离太遥远了,这个提法也太搞笑了。
工业还没有什么起色,这边酒店宾馆娱乐行业却都发展了起来。市区道路一修再修,一扩再扩,可是绕来绕去,始终围绕着市委市政府附近的那几条街。
如果换一个角度,应该怎么做呢?马文生想着。
他在津县县任县委书记时,提出的是全县规划,一乡一业,立足基础挖潜力。就像腾龙镇,着眼点是苗木花卉,城关镇,立足点是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
船小好调头。如果是一个省一个市要发展,像津县这种做法,无疑是难以行得通的。一个县总不能兴一业吧?一业兴,百业废,估计引发的社会问题就不在少数了。可是要走全面开花的路子呢,估计也不行。门门精通门门稀松,也是白搭。
这一晚,马文生和蓝青青聊了很多,两口子越说越兴奋,一直说到了半夜,这才沉沉睡去。这个时候,马文生绝对不会想到他就要迎来命运的转机了。
马文生又回到了党校。
党校的授课老师,以及班主任,对他的态度明显不同了。
马文生知道,这与他回到大朗市,又陪同戴绪去津县县视察了一次有关。
戴绪视察津县,经过省报和省电视台记者的长篇累牍地报道,自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所以,已经是失意的马文生,怎么会在这个时间点陪同了戴绪,这自然而然地成了党校里面的省内官场生态爱好者谈不完的话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