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情更好(1 / 1)
如果说,研究昆曲和复办杂志《水》是张允和晚年最大的精神寄托,那么写书,则让她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
作为中国最后的闺秀,年轻时的张允和才情并茂,是个十足的才女,可惜的是,由于战乱和颠沛流离的人生,文坛并没有看到一个温情版的张爱玲的诞生。张允和年龄的巅峰岁月,拥有了太多的无奈和辛酸,以至于在她耄耋之年,她才能静下心来,将自己的才情重新归拢,抒写属于自己的经典回忆。
自1999年开始,张允和先后出版了《多情人不老》、《最后的闺秀》和《张家旧事》等书,以清新的文笔、平实的叙事、睿智的思辨见长,一时甚为文化圈内人士津津乐道。这三本书一版再版,拥有许多读者,为多家报刊报道,并上了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栏目,张允和成了“老明星”,忙得不亦乐乎。她还常在中央电视台露面,语言俏皮,举止又有戏剧味,观众都说她是个“俏老太太”。她曾自豪地说:“我现在比周有光还有光!”
确实,那时的张允和备受出版界青睐,比周有光风头强劲多了。据说有一次,就自己的书和老伴儿的书的销路问题,张允和还有一些颇为自得的评论。大概是某一时期某一书店,《最后的闺秀》卖出200多本,周先生的《比较文字学》仅卖出19本,这令张允和很高兴,她说,自己的书销路之所以比老伴儿的书好,是因为自己的文章是以家为中心的,人人都有家,所以人人都会对写家的书感兴趣。
这话也不无道理,在张允和的心中,家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她和周有光能够一步一步,携手走过七十来年的风风雨雨,不为别的,只因为他们彼此之间,都把对方当做家,当做自己最大的依靠。从相识、相爱到相守,从抗日战争到“三反五反”,从“文革”风云到白头偕老,他们都互相扶持着走过来了,并逐渐地从感情到精神、从心灵到灵魂融合为了一体。
“不拿别人的过失责备自己,不拿自己的过失得罪人家,不拿自己的过错惩罚自己。”这是张允和晚年秉承的“三不”原则。无独有偶,周有光也有“三自”原则,哪“三自”?即“自食其力、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这与老伴的三不原则一唱一和、遥相呼应。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得不说,他们真是太有默契了。也许正是这份默契,使得几十年朝夕相对的日子,平静得一如无漾的秋水。
据叶稚珊女士回忆,张允和、周有光每天上、下午都有喝茶和咖啡的习惯。每天上午九点半,红茶冲奶粉;下午三点半,咖啡冲奶粉。夫妇每天碰两次杯,他们称之为“举杯齐眉”,这种习惯,两人一直保持了五十年。这种坚持“举杯齐眉”五十年不动摇的行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从中却读到了张、周二人浓浓的充满情感积淀的深意。
张允和有诗云:“人得多情人不老,到老情更好。”毋庸置疑,必是取自自己和丈夫的亲身体验,正因为有着不老的心,不老的情,两人才能在接近百岁高龄,还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维持一种鲜活的爱情,使得自己的人生,真正达到不老的境界。
可以肯定地说,二老如今在九泉之下,必定也如此般不老地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