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698节 就是李洛…也不行!(1 / 2)
李洛清楚,西北最重要的是关中,关中最重要的是长安。他只要直接进军长安,就能迫使元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快速抵定关中胜局。
九月十六,唐军过和尚原、陈仓,沿着渭水向东,经过武功、郿县、废丘。九月二十四,唐军到达汉朝上林苑故地,进入奉元(长安)之西的鄠县,距离奉元城(长安)仅仅数十里。
唐军驻扎涝河之西的渼陂,北依渭水,背靠上林苑,无懈可击。
这一路走来,关中百姓欢欣鼓舞,所到之处都是自发的百姓箪食壶浆,携带着简陋寒酸的饮食,操着浓郁的关中乡音,热泪盈眶的夹道欢迎唐军。就是豪强士绅和村社保长甲主,也难以禁止他们。
很多父老看见唐字大旗,都是嚎啕大哭。
数百年矣,不意今日又见大唐天子銮驾!
有落魄士子当即挥泪赋诗。其中有一首道:
九曲池边九王死,
白马驿中百官罹。
自此唐宫湮荒草,
不见帝气出西岐。
十世难报两宋恨,
辽夏金元万鬼凄。
不意泪撒胡尘日,
惊闻王师到渼陂。
诗名为《赋唐归关中一首》,题名是郿县韦素。
随军录事郎中见韦素人物出众,便将此诗进献唐主御览,李洛看完,但觉字迹遒劲,诗意清雅,不禁心生好感,问左右曰:“此何人也?”
递交诗文的司录郎中禀奏道:“启禀陛下,微臣曾盘问其来历,韦素自称乃郿县寒门出身,其祖曾任前宋商州知府,京兆韦氏后裔。据说,在郿县颇有德名。”
李洛道:“传他见朕。”
须臾间,韦素便随着侍卫进入唐军大营,来到戒备森严的唐主御帐。韦素写诗,本是有感而发,却万万想不到立刻得到大唐皇帝的召见,心中既忐忑不安,又激动万分。
他一介寒士,家境早就没落。虽然学富五车,百里闻名,却立誓不出仕元廷,只以家中藏书,耕读为业。
韦素进入御帐,目光微抬间,便见到一个龙纹紫甲、气度雍容的英俊男子居中而坐,心知必是唐主。他也不敢细看,赶紧推金山倒玉柱的下拜,不卑不亢的说道:“草民郿县韦素,拜见大唐皇帝陛下!陛下光复大唐基业,亲率王师抵定关中,驱除鞑虏,真乃关中福泽。”
虽然他极力装出镇定的样子,但微微颤抖的身躯,却暴露了他心中的紧张。
李洛见到韦素年约三十余,虽然颇有风霜之色,但一表人才,气度清越,不禁暗自点头。
此人先不说才能如何,就这身卖相,那也算是个美男子。
“起来说话。”李洛温言说道,“先生也是一方之秀,德劭名士,看座吧。”
“谢陛下隆恩。”听到李洛中正平和的声音,韦素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不疾不徐的站起,毕恭毕敬的拱手行礼,“韦素,质本齐人,当不得陛下德劭之誉,惭愧万分。”
质本齐人?
李洛闻言,不由讶然失笑,觉得这韦素有点意思。
唐主用手指轻轻捋着蓄出不久、微微上翘的唇边胡须,明亮深邃的目光打量着素韦,淡淡笑道:“你明明是读书人,却说质本齐人,这是何故呢?难道你不担心,朕因此而轻视你么?”
韦素躬身长揖,声音清朗,“陛下,草民读书,是为了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得自知之明。得自知之明,便不能自欺欺人,何况欺瞒陛下?”
这男人面露苦笑,“草民读书越多,越是离了圣人教诲,但觉书中所说道理,最终归于衣食民生之道。”
“草民孜孜于衣食财货,百般经营,聊以养家糊口,如此庸俗不堪,并非清流君子所为,乃质本齐人也。”
唐主哈哈大笑,指着韦素顾左右曰:“好个质本齐人!虽非清流君子,倒算是个实诚君子!韦君可谓明心见性也。”
左右皆笑。
清流君子当然不可或缺,但李洛要用的,更是实干之才。韦素没有一般士人的迂腐,能够毫不避讳的谈论衣食经营,其实是有违儒家普世思想的。
这样的人,往往更靠谱。一旦做了官,也会更容易成为干员。
李洛又问:“据说韦君乃京兆韦氏后裔,不知名将韦皋可是祖上?”
韦素神色一肃,“回禀陛下,正是草民祖上。”
李洛点点头,“那可知兵否?”
他不是问韦素知不知道打仗,而是问韦素有没有读过兵书战略。
韦素答道:“兵家典籍略有涉猎,偶有心得,不敢知兵。”
这当然是谦虚的说法,其实就是承认“知兵”。
门阀虽然早就没落,但门阀子弟的家庭教育思想,却仍然不绝于缕。门阀子弟的传统,就是要“知兵”。
门阀子弟就算没落数百年,绝大多数后裔不再读兵书,可读兵书的概率,仍然比一般士子高的多。
中国古代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由于受教育的层次不同,读书人往往比纯粹的武将更有战略眼光。而武将因为大多数读书见识不足,格局有限,往往只懂得战术运用和训练实务,战略眼光却是短板。
这是文人轻视武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也是李洛致力于解决的。唐军将领,不但要精通战术,也要熟悉战略分析。
李洛有心考教一番,试试这个关中士子到底有多少才能。
“如今,朕亲率大军进入关中,可长安未复,元军主力犹存。依你之见,此战该当如何?”
韦素想了想,很小心的回答:“既然陛下考教,草民就斗胆班门弄斧。如今,陛下携汉中大胜以入关中,虎视长安,威加三秦,数百万汉家百姓犹如久旱逢甘霖,莫不喜极而泣。”
“然,元廷平章哈赤牙哥,仍有精兵强将在手,关中铁骑数以万计。而河东元军,随时都可能南渡黄河,入援关中。”
“是以,每拖延一日,战局就不利于大唐。大唐宜速战速决,断元军援军之望。而元军宜拖延迟战,等河东元军驰援合流。”
李洛有些满意了。没错,这个韦素,算是说到点子上了,这也是唐军将领的共识。
唐军宜速战,元军宜迟战。
韦素继续说道:“陛下大营,北枕渭水河,西靠上林苑,东临渼陂湖。周围数十里内,八水环绕。此地形,有利于大唐,而不利于元军骑兵。”
“可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军不敢决战,等待河东元军或河南援军。”
“是以,为了促使元军速战,草民斗胆猜测,陛下一定会离开此地,北上渡过渭水,到咸阳,那里一马平川,非常利于骑兵纵横,如此元军才会决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