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八股(2 / 2)
但是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有多余的被子,一般的穷困家庭,那里有闲余的被子?
但是这个时候,因为检查人员拆开了你的被子,你也不要抱怨。最多你自己携带针线,进去了之后再缝起来。
第一天的检查是最严的,数千人都要检查,所以需要提前一天进场,顺便也适应环境。
于谦的运气不错,位于考场西侧朝南的号房,并且在倒数第二间。
这号房里面只有两块木板,一块坐,一块写,到了夜间,两块一并,就能睡觉。
进来之后,除了每天能出来领一次水,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九天下来,里面的气味自然不会好闻。
这里虽然距离免费供水的地点有点远,但是因为位于边缘,不用怕毒气攻击。
将自己的东西放好,已经是日上三竿了。
怕自己的笔墨纸砚被人盗取,于谦不敢离开自己的号房,如果现在这些东西没了,他连考试都考不了。
即便没有人偷笔墨纸砚,拿走了他的干粮,这几天难道就要饿肚子吗?
站在号房门口,他看了看四周,辨别出了方向。这个时候,他看到了背着自己包裹的王乾。
看着对方背着一个破旧的考箱,腋下夹着的被子露出了大片棉絮,他笑着叫道:“王兆南。”
王乾看见了他,笑着走了过来,丝毫没有因为破旧的棉被有不好意思。“于廷益,你这个位置不错,坐北朝南,还在考场边缘,不用担心味道熏人了。”
于谦看到他考箱上面的一摞烧饼,笑道:“你母亲做的咸菜我很喜欢,不如我们换一点菜吃。”
王乾看了看于谦,他那阳光的脸上没有丝毫嘲笑,有的只是淡淡的关怀。
他的心里有着淡淡的感动,却也没有丝毫的扭捏,将被子丢在了地上,然后就把背在身后的考箱取了下来。
明初时期,考场的管理还比较严格,考场严禁明火。像后世那种考试直接背一个油炉进来做火锅吃的富家子弟,这个时候还没有。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基本都是准备三天的烧饼,江南有些人吃不惯烧饼,也会准备一些炒饭,然后从考场取了热水泡着吃。
烧饼与烧饼也不同,像王乾带的烧饼,都是麦粉里面掺了杂粮,味道虽然不咋地,但是能更耐饿。
而于谦带的烧饼,不仅有各种肉馅,还全部都是白面烙制。
他带的菜也非常丰盛,全都是加多了盐的肉菜,他取出了一份,跟王乾换了一份咸菜,并且将自己的肉饼也跟王乾换了几个。
“这种肉饼不耐饿,把你这加了高粱的烙饼也跟我换几个。”
王乾楞了一下,笑着说道:“正有此意,也让我能打打牙祭……”
面对于谦,他笑的非常灿烂。但是等两人分开,王乾重新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去寻找自己的号房的时候,眼睛忍不住有些湿润了。
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于廷益,待有朝一日,我定涌泉相报!”
等所有人被检查完毕进来,主考官宣布封场,已经是日落西山了。
第一日并没有安排考试,只是在所有人都进来之后,由主考官宣读太孙圣谕,然后讲解考场纪律。
到了天色渐晚,所有人就开始给自己准备第一顿饭,吃饱之后,只有少数学子窜门,跟同窗低声交流,大部分人都在自己的号房里安静地休息,养精蓄锐。
待到第二日八月初九天亮,第一场考试也就正式开始。
各省考题由外帘官出题,內帘官评卷,双方在结果出来之前,不能出门,不能相见。
虽然各省考题不一样,但是基本上内容是一样的。
第一场考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两百字以上,四道经义题则需要写三百字以上。
这一场的考试属于八股文,也是三场考试中最重要的一场,因为若是第一场没有考好,后面考的再好,也很难得到审题的內帘官的青睐。
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三百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
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五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于谦也知道第一场的重要性,他先认真地审题一遍,却没有匆忙下笔,而是在心里揣摩了半天,才在考卷的标准位置上,填写了自己的名字和籍贯。
三天的考试虽然看起来时间不短,但是大部分人都不够用。
八股文的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
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而且八股文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
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回答问题容易,但是如果将问题回答的符合要求,那就难了。
这就好比给你一个几个题目,要你做出几首几百字的诗。想要把几百字的诗的写的出彩,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此外,在答案里面还要避讳一些字,比如皇上的名讳,要写到那些字的时候,必须用代用字。
各种框架已经所有人的想象力全部抹杀掉了,所以后世的顾炎武才会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这样的挑选人才,只会挑选一些亦步亦趋的腐儒,他们的思想已经完全僵化了。
在应天府,坐在谨身殿里面的朱瞻基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八股文的危害,这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的退步。
后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只能跟古人学,这样时代如何能发展?社会如何能进步?
大明建国是1368年,而大明第一场科考是1367年。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大明建国之初,根本没有多少识字的人才。
所以朱瞻基才会以八股文来选材,因为能把经义读懂的人,就已经是个人才了。
即便如此,大明的官员仍然不够用,在洪武朝,国子监的监生是不用考试的,直接就能当官,就是因为人才太少。
一直到永乐朝,虽然八股文依旧没有废除,但是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框架。
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初无定规。
后世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成化二十三年,始由“经义”变为开考八股文,规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严格,限定字数,不许违背经注,不能自由发挥。
所以说,朱元璋只不过是替儒家背了黑锅,真正让八股文兴盛的,是儒家而不是朱元璋。
朱瞻基想要废除八股,要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
难度在于他现在还不是皇帝,还没有把满朝文臣收服。
等他当上皇帝,所有人就会按照他的喜好来学习了。
就像他宠信马迪,结果现在不管是羽林卫学也好,国子监也罢,就有不少人开始学习格物。
不管他们是真心喜欢,还是为了迎合朱瞻基的喜好,这都是一种进步。
他登基之后,不说一下子把八股文禁止,只需要在以后的考题里面把物理,化学,农学,数学的分数提高,把儒家的学说只占百分之三十的分数比例,那个时候,所有人都会积极学习其他学科。
至于儒家,既然学了没用,自然就没有多少人去学了。
所以,朱瞻基现在不急,按照他的计划,等下一科秋闱,春闱,恐怕他就能当家了。
现在他名不正言不顺,又没有准备好取代儒家学说,取代八股文的取才之学。
更重要的是,学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学其他知识,他出的题根本没有什么人会,这个时候,直接取消八股文,是会出大乱子的。
哪怕明年的春闱,也就是会试,他要增加一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暂时占据的份量不会太大。
这件事只能慢慢来,越急越会出纰漏。
“殿下,过几日就是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了。后宫的张贵妃说又排了几场戏,要不要奴婢安排一番?”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你去跟母妃说一声,让她安排孤的妃子与孩子一起凑个热闹,孤就不掺和了。”
这个时代的人喜欢看戏,可是这些对朱瞻基来说,不仅不是享受,还是折磨。
他才不愿意装腔作势,呆坐在那里受几个小时的折磨。
不过既然是中秋节,也该放松一下。他又说道:“看戏就安排在白天,晚上在东花园安排一下,我要跟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赏月。”
(学术的东西太费脑子,一章解决,后面不会过多写这些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