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围城打援(1 / 2)

加入书签

“不错!”诸葛亮微微颔首,捋着下颚胡须说道:“虽然陛下已经拿下了南阳,继续向北进军,可直接攻打许昌,洛阳。

但许昌和洛阳都有重兵防御,他们目前正在用混凝土之法改建城池,等我率兵兵临城下,只怕城池也改建好了。

除此之外,许昌乃是曹操起家之地,洛阳更是伪魏国都,攻打此二城,魏国必定上下一心,士卒也会戮力死战来对抗我军,因此攻打此二城,只怕是难有收获。所以我决定改变进攻方向,从江夏着手进攻魏国!”

马谡闻言,目光不自觉看向了殿中悬挂的地图。

马谡身为江夏太守,殿中的军事地图自然是以江夏为中心的。

马谡看了一会,嘴角不由得露出一抹笑容,一拍手掌说道:“妙啊,如今南阳已下,魏国所占江夏郡犹如一颗钉子嵌在我荆州。拿下江夏,不仅可以消除后患,进而还能进军豫州,兖州,然后向东攻打徐州。

如此一来,便可以切断魏国和江东的联系,还能孤立许昌,司隶二地,届时这二地被我大汉包围,失去战略作用,根本不需要攻打,魏国自己便会放弃!”

诸葛亮微微一笑,摇着羽扇说道:“幼常说的不错,却不知如今江夏情况如何?”

马谡闻言便走到地图跟前,为诸葛亮介绍起江夏的情况来:“江夏三分,魏国占据江夏北部,治所位于最北边的西阳县。原本江夏有两万兵马,由文聘统帅,不过前些日子文聘率领一万偷袭荆州全军覆没了。

只是如今江夏的兵力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

诸葛亮想了想,便问道:“是从寿春派过来的吧?”

“大司马说的不错!”马谡点了点头,说道:“陛下率兵进攻南阳,魏国与江东联合想要进攻江夏实行围魏救赵之策。然而魏国在江夏的兵力不多,所以曹睿又从寿春调了两万兵马过来。不过文聘偷袭荆州之前这两万兵马没到,是这几日才到的。

这支兵马没有帮上南阳战场的忙,倒碰巧成拙为江夏的防御起起到了作用。我江夏虽然有兵马四万,但三万都位于夏口防备江东,陆地城池只有兵马一万,想要拿下魏国江夏,只怕有些麻烦。”

赵云闻言哈哈大笑道:“大司马既然决议攻打江夏,又怎么会没有带兵前来呢?不久之后便有会有四万兵马抵达了。”

马谡闻言一愣,旋即醒悟过来:“四万兵马?对了张任将军的两万兵马就在南阳边境,距离江夏不远,除此之外,莫非是霍峻将军救援襄樊的两万兵马?”

诸葛亮点了点头,继续问道:“南阳已下,江夏仿佛孤岛悬在海外,不过江夏北方乃是豫州,东方便是扬州,我若攻打江夏,只恐二地来援,不知这二地情况如何?”

马谡闻言回答道:“豫州刺史乃是满宠,豫州久经战乱,本就没有多少兵马,如今豫州的人力物力更是集中在许昌。纵使想要支援江夏也是有心无力。

至于扬州,魏国一直是有十万兵马的,曹吴石亭一战魏国虽然惨败,但之后却又结盟,孙权把擒获的士兵都还给了魏国。除了前段时间派来支援江夏的两万兵马,扬州也还有五六万人马。

如果不能短时间拿下江夏,战事迁延日久,扬州方面一定会派援兵支援的。”

“哦?”诸葛亮闻言嘴角反而露出一股耐人寻味的笑容来。

张任和霍峻二人过几天才能率兵抵达江夏,因此诸葛亮也并未急于离开夏口前往安陆县。

安陆县位于涢水边上,往北便是江夏,江夏四万兵马,三万在夏口,剩下一万便在这安陆驻扎,乃是防备魏国入侵。诸葛亮与张任,霍峻早有约定,抵达江夏之后在安陆县汇合。

在夏口待了三日,诸葛亮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这才率领众将离开夏口,前往安陆县。至于马谡,仍旧负责镇守夏口,防备江东。

诸葛亮也没有带兵前来,只是与众将轻装前进,不过半天时间就抵达了安陆县。到达安陆县时,霍峻与张任都还没有到。

不过到了下午,霍峻却是先张任一步抵达了安陆。

张任虽在江夏边境,但毕竟还要等邓艾派遣的骑兵到了才能出发,而霍峻抵达襄阳之后就立刻动身,走水路也不需要休息,因此来的早些。

又等了一天,张任带着两万五千兵马这才抵达了安陆。

安陆县本有一万兵马,加上张任的两万五千兵马,霍峻的一万五千兵马,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人,进攻江夏,甚至北上豫州,发动大规模战争,五万人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安陆县府衙。

诸葛亮召集众将商议接下来的进兵之事。

张任拱手说道:“大司马,安陆县本乃江夏大县,城中更有一万兵马,乃是为防备魏军所设,城中粮草虽说不上堆积如山,但供给五万大军支撑两三个月却绰绰有余。

兵法有云,兵贵神速,我麾下兵马虽然赶路过来,但却不曾感到疲惫,而且一路过来,难免被魏军斥候察觉。末将以为,明日便可挥北上,尽快夺取江夏,以免魏国有所准备,加固城防,或派遣援兵。”

诸葛亮闻言摆了摆手道:“不必着急,霍峻将军率兵而来乃是坐船,张任将军率兵过来则是步行,如今天气炎热,将士们赶路辛苦又怎不会疲惫呢?

我夜观天象,发现过些天气温将会有所下降,天气会逐渐转凉,让将士们好生休息几日,待天气转凉,在北上不迟。”

张任一听这话顿时愣住了,旋即拱手说道:“大司马,我等从军之人,又怎么会在乎严寒酷暑呢?如今当速速进军江夏,不可耽误太多时日,否则魏国必会有援兵赶来相助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