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家(1 / 2)

加入书签

申城市沪江镇黄泥湾,是褚峤的老家。

这里距离申城市区三百二十公里,坐落在一片片水天相连的稻田之间。在城市里的人看来,这里是偏远的农村,是贫困与落后的象征;在黄泥湾的村民眼中,申城市是像天堂一样繁华切遥远的地方。

褚峤是村子里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孩子,整个村子都以褚峤为骄傲。何况,褚峤还是一位身穿庄严制服的警察。

所以,村子里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拿褚峤做比较:快看人家褚峤,在大城市里上班,穿着警服,多神气。

相对于村民对褚峤的仰慕,褚峤倒是低调了很多。他回村子的时候,从来都不穿警服。他怕自己的警服,会疏离了自己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他渴望进村的时候,长辈能像自己小的时候一样,拍拍自己的肩膀,摸摸自己的头顶,这种亲昵的感觉,让褚峤觉得温暖。

褚峤是在村民集体关爱下长大的。

四岁的时候,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褚峤的父亲跟随一帮乡亲出海捕鱼,但是遇到了风暴,年轻的父亲再也没有回家。

褚峤的母亲那一年才二十六岁。擦拭着脸颊上永远都无法擦干的泪水,一位年轻的母亲,便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含辛茹苦地熬了过来。

但是,从那时起,母亲便发誓,决不允许褚峤再出海。

母亲独自打理家里的几亩香蕉园,闲暇时,帮人编织渔网,赚取一点微薄的收入,支撑着孤儿寡母的生活。

在后来,褚峤与妹妹都到城市里上学了,单薄的田地,再也无法支撑高昂的学费,于是,母亲又买了一辆三轮车,起早摸黑地为饭店送海鲜,为的是孩子不要中途缀学。就这样,母亲靠着坚韧勤劳,将褚峤送进了警校,又把褚峤的妹妹褚峤也送进了大学、又出国深造。

母亲的坚韧与勤劳,得到了村民的尊重。

所以,在褚峤离开家到市里上班的日子里,是村民帮助褚峤照顾母亲。

母亲因为早年的艰辛,身体损伤很大,五十岁多一点,就患上了多种的疾病。这一次,正是午饭的时间,母亲端起了碗,却突然一头栽倒在灶台上。

如果不是刚好有邻居过来串门,独居的母亲可能就失去了救治的机会,褚峤可能真的要抱着终身遗憾了。

母亲住院后,村民给褚峤打了电话。

但是那个时候,刚好是黄依依案件最关键的时期,褚峤不可能自私地抛开战场上的战友。于是,褚峤向大家隐瞒了这一切。

直到十天后,母亲坚持出院,村民这才又给褚峤了一个电话。

褚峤坐了一个晚上的长途车,心急火燎赶到家里。刚进院子,迎面便撞到了自己的堂三叔褚贵运。

三叔褚贵运见到褚峤进了屋子,脸色铁青:“你现在回来有什么用?你妈又没死!”

“呸!呸!你看你这乌鸦嘴!你看孩子赶的满头大汗的,你还这么说。”三婶听到了褚峤的声音,赶紧从屋里走了出来,她“呸”了三叔一口,赶紧走过来拉住了褚峤的胳膊。

“峤儿回来了!”三婶开心地喊道。

“我妈呢?”褚峤焦虑地问道。

“你还知道你妈?!关心你妈还不早点回来,还让人家电话打了一通又一通?!”三叔的声音在褚峤的背后嘟囔着,依旧充满着。

“他三叔,孩子也不容易,你就少说他几句吧。”母亲颤颤巍巍地从屋里走了出来,依在门口。

母亲又瘦了不少,灰白的头发纷乱地纠结在一起,投射着如秋天的蓬草一样的沧桑。

母亲的额头上,哈包裹着厚厚的纱布,那是摔倒时的伤口。

见到母亲憔悴的样子,褚峤的眼泪一下子就从眼眶中涌了出来,谁说男儿不流泪,只是未到愧疚时!

此刻的褚峤,就像是儿时一样,他走到母亲身边,把头靠在母亲的肩膀上,就像是儿时在外面受到了委屈一样的,失声痛哭了起来。“妈!”褚峤哽着,肩头抖动不止。

“这孩子,都这么大了,有什么好哭的!别让人家笑话!我没事!不哭!”母亲的眼角湿润着,一只手在褚峤的背上轻轻地拍着,就像是在哄一个哭闹着不肯入睡的婴孩一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