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殳海宁(一)(1 / 2)

加入书签

梨树乡不大,一条街道从街头到街尾,原来是一个村,每年春季,梨花雪白争艳,人工嫁接的种在房前屋后,山上长了很多野梨树,傍晚的时候,雪白一片,有点下雪的感觉,后来撤泔水区并乡的时候,为了便于管理和开发,就建立了乡一级行政机构。

梨树乡座落在山顶,平地少得可怜,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有名的贫困乡。穷山恶水出刁民,这里的人好狠斗勇,在解放前就是土匪窝,一条羊肠小路依山盘延而上,如果不是下山赶集,也少有人走,夏天草长得快,把路给盖住,从山下望去,根本不识路在何方,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山上的人经常下山打家劫舍,保甲团练根本奈何不了他们。解放后剿匪,梨树乡这一仗死了不少的人,至今山下的烈士陵园,成了中小学生清明节缅怀先烈的教育基地,排列埋葬的枯冢起码也有四五十座。

梨树乡的人都是少数民族,民族区域自制政策,早些年间是默许他们少数民族拥有猎枪的,猎枪不去打猎,背着下山偷抢,山下的人,一不小心放养的耕牛就被牵走了,牛被赶到山上,往煤洞里一关,几十上百祖祖辈辈挖煤留下的煤洞横七竖八到处都是,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地道战,根本不知是誰偷的,也找不到。这里几乎也少有人种庄稼,男人们把牛卖了,每家都有份,追得紧不好卖,就杀了,大家都有肉吃,所以非常团结,一致对外。

丢失牛的人家,如果有亲戚当个一官半职,能把派出所的人忽得动,两三个带着抢的民警上了山,但也硬是找不到牛在哪里,家家户户不理你,水都没有一口喝,熬不住,只好打道回府,如果你没有两把刷子,山路崎岖,民风好斗,谁也不愿去,弄不好命丢在那里也不一定,也不是没先例,88年泔水区派出所所长为了找山下群众丢的耕牛到了梨树,牛是找到了,但村里的人不允许牵走,他就拔出抢对着众人,男人们就用自制的火管猎枪对着他,他的枪没响,别人的响了,当时轰在头上,满脸满头的铁砂弹,这玩意儿手术不好取出,会在皮下肌肉里移动,最后人救活了,却成了个“大花脸”。

交通落后,直到八十年代末都没改观,结婚娶媳妇,一个柜子、桌子啥的要抬上山去,只能两个人,最多四个人抬,人多了没地方落脚,不小心就掉下悬崖,所以山上的女孩子嫁下山容易,男子要把媳妇娶上山,太难!一个村,光棍男人多的是,甚至兄弟俩共用媳妇的事也屡见不鲜。

殳海宁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长大,70年初属鸡的,书没念几个,小学刚毕业,就成了村里的“秀才”,其实充其量就认识几个字,会点简单的算术,识文断句就无从说起。这样的环境,成就了殳海宁胆大、身体灵活、下手狠,无畏而无惧的特质。

后来矿产品值钱,就辍学了,开始挖矿,做起了营生。山路崎岖,走高走低的农村人,最不缺发的就是力气,殳海宁身材说不上五短,但是敦实,一身力气总感觉用不完一样,一肩能挑200余斤下山,感觉也不那么费劲,只是饭量比常人大了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