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四四章:儒家的未来(2 / 2)

加入书签

当然,这个办法谁也找不出来毛病,因为人民必须要爱国,至少,不能去坏国。

于志宁的这个思路,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

可以看的出他已经认识到了问题,也下定决心要改变,扎根基层,深入的去进行思想工作的开展,在高层方面,他们不再想着要用儒家的理念去治国。

这一点很好,很不错,可问题在于,于志宁给出的办法,依旧是愚民政策。

“这个办法暂时可用,但在将来,民智必开,若儒家不求进取,势必会再次被淘汰掉。”李元吉微微摇了摇头,继续道:“朕不想让民族的文化丢掉,但也不能死守旧的,而不去寻求新的。就像是耕种一样,袁让犁出来了,旧的直犁就必然会被淘汰。”

于志宁和孔颖达陷入了沉思。

李元吉可是给他们出了个不小的难题。

对于控制普通人的思想,儒家的办法很有效,但让他们去控制一些文人的思想,除非这些文人一开始就是接受了他们的教育,被他们洗过脑的。

就拿现在来说,十个四大书院中的学生交给儒家去洗脑,他们能成功一个就算不错的了。

接受了更先进知识灌溉的书生,他们的思想本就有了进一步的升华,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目标与主见,除非是遇到重大变故,不然成功的概率几乎可以不提。

可是现在,李元吉却给他们提出了这个要求,这让他们怎么办?

儒家为什么能强大?因为一家独大,因为天下文人,都是接受了他们的教育,他们的理念的,所以上层官员,根本不用他们去洗脑,自然而然的,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就会站在他们这一边。

可是现在,环境不同了,对他们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草民会想办法去改变这些的,不管有多难!”于志宁咬牙答应着。

难度自然有,可若是不去做,不去答应,那么现在他们就会被淘汰。

压力,自然而然的再一次回到了他们身上,而且,这也让于志宁更加觉得,皇帝这是有意再给他们加担子,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这些方面,而无力去顾及其他的东西。

从另一个层面讲,这是对儒家有利的,至少他们的生存环境会好一些。

不利的是,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被压缩。

可是,不管怎样,至少结果不会比现在更坏,不是吗?

“有这个动力就好,这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或许十年,或许二十年,也许需要更久,解决当下,朕会给你们时间的。”李元吉点了点头。

这个时候,他的心中也有了一些想法。

当然,这是参考了后世的制度的,例如在军中设置政委指导员什么的来负责官兵的思想工作。

这个职位看似鸡肋,而且也没有带兵的实权,但如果一支部队被打造成思想过硬的军队,那还是很恐怖的。

而政委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掌握全军的思想问题,打了败仗的时候,他会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官兵从败仗中解脱出来,打了胜仗的时候,会立即给他们降温,让他们保持平常心,从而避免骄兵必败的局面,而平常的时候,又会时刻的警示他们,磨练自身。

对于讲究人性化的制度来说,政委这个角色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一定程度上,他是要求将士们以放弃生命而完成任务的,这在他们那里,是要上法庭的。

但是这一制度在唐朝,在华夏却并不适用,两者制度不同,人性化,哪里都要讲,但在大局面前,任何人都要服从。

而华夏对于此事的看法则很简单了,也很有原则,不做无谓的牺牲,仅仅一句话,便诠释了这个问题。

如果都不讲牺牲的话,难道就像法国那样?一看打不过,好家伙,武器一扔,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的,然后排队走出去,体面的投降?

不过,这个事还是等于志宁他们做出了成绩之后再去讨论,现在说这个,还为时过早。

“陛下,草民希望,必要的时候,可以更改书院关于儒学的课程,中庸其实并不适合!”于志宁试探着提了句。

中庸很好,但放在这个地方,只会坏事,只会不利于他们工作的展开,而不改中庸,他们的工作就无法完成。

而在儒家学术中,中庸也不是一般的学生能够接触的。

因为一旦中庸被学透,这个学生将会成为极难控制的人,说白了,学透中庸,也就意味着练就了一身的本领。

就算提前要学,也是从中挑选一部分出来让他们学习,而不是现在这样,直接一本书发给你,随便去学。

“如有必要,朕会考虑的。”李元吉点了点头,没有拒绝,也没有同意,继续道:“朕命你为礼部侍郎,专攻此事,孔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