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殿试制度(1 / 2)

加入书签

朱由校一直没有太注意科举制度,为了适应大明朝,他的确知道一点科举制度,但对整个的流程知之甚少,就连朱木匠那边的记忆也没有太多,现在又出来一个殿试,的确让他不太明白。

孙承宗一见皇上如此又在这样的事上开始糊涂一时了,开始给朱由校进行了科普教育:

“皇上,我朝开科取仕,是延了隋朝以来的科举制度,所为当然是为国招纳人才,而所取的人才,当然是读书人,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如此,而这十年寒窗,一样要经过层层的考试”。

“层层考试?”朱由校一听考试就犯怵,从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六年,大学四年,大考小考,工作了还有这样那样的资格考试,一般说来,短短的一生,至少需要拿出十六年来应付考试,而许多的内容只会出现在卷面上,现实生活当中,半分用不着。白白的浪费自己的生命。悲催的中国应试教育,竟然从明代就开始了,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背个小包,直接的进京赶考,然后得中状员。

想想西厢记里的张君瑞,人家不就是带个书童去的吗?但那只是考试故事的结尾,而不是全部啊。

“回皇上,的确是层层考试,大小考试可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童生试,这是取得秀才(又叫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凡是参加考试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儒童、文童。童生先参加地方的州、县级考试,由州、县长官主考,童试预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也叫‘痒生’,通称‘秀才’。每隔三年举行两次,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这就是三项考试。”

“二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城举行的考试,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参加的人是通过本省学政事先考试(科考)成绩优良的秀才,多在八月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也称大比。被录取的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所谓的‘解’是发送的意思,即由地方考取了将送往京城参加‘会试’,而元是第一的意思。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共创的名次都称文魁。乡试都在子、午、卯、酉年举行。共分三场。叫正科;如果遇到国家庆典,加科称恩科。”

“三是会试,就是刚刚举行完的考试。通过乡试以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由礼部侍郎主持的考试,或由皇帝特派正、副总裁主考官主持。辰、戌、丑、未年会试,为正科;而今年的则为恩科,因为在春天考试,所以又称春试、春闱。考中的当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考场就是京城的贡院,”

“这个朕倒专门去看过,那里有上万间房间都是单间,但那个单间也太小了点吧,三天考试时间,能把人逼疯了吧。”朱由校插话说,那单间怎么看怎么象是牢房,还是关禁闭的那种。

“皇上说的正是,那些单间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小,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老臣就是从那里考中贡士的,想想还真觉得可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