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不破不立(2 / 2)
赵长河有些动容,写出来这样的一份报告,需要一定的气魄,特别是牵涉到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到时候,还不要引起轩然大波啊,可周天浩确实是从工作的角度考虑的,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端,他一样清楚,但就是没有解决的办法,中央要求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改变经营理念,那里有那么容易。
“小周,你的这份报告,内容确实很新颖,也很大胆,但政策上的事情,如果没有上面的支持,难以贯彻实施啊,弄不好,就是引发一阵子的争议,最后不了了之的。”
“我知道,所以我给您看了这份报告,我总是觉得,任何的事情都是这样,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寻求改变,就要进行内部的变革,那样才有可能继续的生存下去,不破不立,这是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做经济工作,更是如此的。”
赵长河犹豫了,他到沿海地区去考察过,从别人介绍的经验来看,不循规蹈矩,突破性发展,创新思维,才是有出路的,沿海地区的发展,不仅仅是区位的优势,还有解放思想,有些官员就公开说了,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事情,就是可以做的事情。但那毕竟是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大气候,人家就是做错了,也没有多大的了不起,天星县就不同了,政策上的事情,走错了一步,不知道要遭遇多少的责难,甚至是直接丢掉官帽子。
“小周,说实话,你是研究生,熟悉经济发展的规律,这些方面,我是不太懂的,你提出来的发展思路,我认为,一定是可行的,从山前乡的变化就看出来了,可你也知道,下级要服从上级啊,我们天天都在念叨解放思想的问题,可真正能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干事情的干部,还是很少啊,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啊。”
周天浩有些说不出来话了,这是实际情况,如果是在沿海发达的地方,自己提出来这样的思路,一定有领导敢于拍板做的,只要能够发展经济,能够增加财政收入,不是违法犯罪的事情,都是可以尝试的,但江南省的情况,就不同了,不是沿海地区,干部的整体认识,还是有些僵化的,估计省里的领导,认识也好不到哪里去。
“赵书记,我也说实话了,化肥厂的改扩建工作,如果不能够彻底的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照老办法进行,是没有出路的,没有企业家会来投资,唯一的出路,是找到银行贷款,可就是能够争取到贷款,最终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我说的不客气一些,吃喝拉撒都不知道要用去多少钱,如果改扩建工作完成了,最终留下来的,是一大笔的银行贷款,这样的工作,还不如不做。”
“小周,这方面,我不是很明白啊,按说改扩建的工作完成了,需要的工人更多,赚钱多了,自然能够多养活人了,不存在你说的问题啊。”
“赵书记,我举几个例子,您就明白了,就现在的化肥厂来说,车间需要的工人,最多100人,可实际情况是,有200来工人,至于说管理层,需要的人就更少了,管理100人,顶多需要10个到20个管理人员,现在有100来管理人员,我只是简单的算了,就多出来了接近200人了,改扩建工作,虽然说扩大了生产规模了,但机械化操作的程度增加了,需要的工人,可能就更少了。”
“其次,就是节约能源和材料的问题,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主要原材料是煤炭,在用煤多少的问题上面,是值得推敲的,但现在的工人,绝对是想不到节约的问题的,因为化肥厂的管理体制,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最后说说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不是说宋登平被处理了,我就这么说了,我们县里国企的负责人,目前还有行政级别,他们最在乎的也是这个行政级别,对外介绍的时候,都是认为自己是行政领导,而且,他们大都想着,下一步到局里工作,长久以来,这些企业的负责人,都习惯了计划模式下的企业运行机制,他们仅仅是负责生产,销售自然是有政府负责的,工人没有工资了,找政府,生产出现麻烦了,找政府,甚至原材料不足了,也是找政府,他们这种行政领导的惯性思维,怎么可能和那些真正的企业家比较的。”
“细节方面,还有很多的,我就不一一举例子了,企业在这样的情况下运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赵书记,您一定是清楚的,我是学经济的,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但我知道,控制生产成本,是企业最为主要的生命线之一的。”
赵长河不说话了,周天浩说的是实际情况,不仅仅是化肥厂,县里的国有企业,都是这样的通病。(未完待续)rq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