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疏星淡月,断云微度(1 / 2)

加入书签

风玦从南方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人——林寔昭。至此之后,青伦又多了一重身份——林寔昭的妹妹。这个人,青伦从没见过。

不过青伦知道,他们费尽心思,不过就想洗刷自己在陵安城内当伎女的事实,虽然伎女和伎女有着天差地别的区分,可是在这些所谓的达官贵人眼中,都是低贱的职业。对此,青伦心里觉得这就是一场闹剧,可为了这许多人想要争取的面子,青伦也就淡淡地一笑了之,由着他们去吧,如果这样他们能够开心的话。

除夕夜,青伦是在宫里过的。太后举办宫宴,邀请了所有与她有血脉或姻亲关系的家族,而爱好风雅文辞的皇帝也邀请了许多文人才子,倒让这场宴会脱了俗套多了诗意。

其场面之浩大,难以用言辞表达。

也就是在这场宫宴上,青伦被太后封为顺宁郡主,而皇帝祁景笙则又在此之上添了个三品的品阶,并定在第二年的三月初三正式册封。

青伦在这场宴会上可算是出尽了风头,虽然她一直为人挺低调的,可总有一些人要让把她摆在大家面前。

比如一位名叫崔显的翰林学士,他似乎知道青伦在陵安城的背景,也完全不相信太后她们给自己编的头衔——安衍父母收养的女儿,大概是烈酒所致,竟直接就向青伦发问:“顺宁郡主来自陵安城,可认识陵安城大名鼎鼎的花弄影?”

当时青伦略有些吃惊,毕竟她的确没想到竟有人敢当着太后的面儿问她关于她的身份背景,不过她倒也佩服他的胆识:“当然是认识的。”

“据说这花弄影曾经被南边儿一位权贵拘押刑讯过?”

“嗯。有这么回事儿。”

“也不知她当时作何感想。一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耻辱和后悔吧。”

青伦淡淡地瞧了在自己右前方的这位看似衣冠楚楚的儒生翰林,又抬眼环顾了周围各样的眼神,勾起嘴角笑了笑说:“她在出狱后作了一首诗,不如请大人赏鉴赏鉴?”

“说来听听。”

“我还是写下来吧,方便大家品味。”

“来人,笔墨伺候。”祁景笙微微笑着,仿佛对青伦有着极大的信心。

写完之后,青伦近旁的两个侍者将宣纸举起,走到众人都可看见的位置站定。众人看过去,只见一副用严整又活润的行楷写着:“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往也如何往。待到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青伦写完,原本还有些窃窃的小声私语的宴席,立马变得寂静无声。

只听见一根银著在木桌上滚动的声音,随即,又响起“啪嗒”的一声,在这寂静到空无的场地中,显得那般刺耳。

没有人相信一个低贱的歌舞伎女也能填词写诗,当事实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当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接受这对于他们而言无比新鲜的事物,从而打破他们旧有的陈腐偏见。

在场的只有在南方待过的并且深知南方青楼文化的林寔昭没有这种与传统相关的偏见:“花弄影的确是一位才女,而且是一位可以和文姬班昭相提并论的大才女。在座的诸位可能不知道,在南方,大多数青楼女子都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在行的,不过虽说如此,有花弄影那一般境界的也是凤毛麟角。”

“就算花弄影诗词再精通,又怎么能和文姬班昭相提并论呢,文姬和班昭可都是书香门第的闺秀淑女,而花弄影不过是一青楼女子!”此时另一位二品大员也发表了意见。

“正人君子向来都以品德论高低贵贱,只有——”

林寔昭话还没说完,太后看形势不对就打断了这场没必要的辩论:“今儿是除夕夜,请大家来一起聚聚不过也是为了高兴,没必要因为一个无谓的人扰乱除夕夜的团圆气氛。景笙,你说是也不是?”

“母后说的是。”

在强权的压制之下,青伦可算是得了清净。

所有人的目光都注意着自己手里醇美的酒和可口的饭菜、美艳的舞姬和悦耳靡怡的歌声。大家各自相互微笑致意,说着新年的祝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宴会结束之后,青伦便被祁景笙召去了。得知了一切皆是阴谋的事实,得知了祁景笙想要独掌天下的雄心。

回去的时候,青伦觉得整个人轻飘飘的,仿佛是不小心落进了一片云气之中,没有方向,没有存在的实感,一切都是荒芜的渺茫。

她想念灵修,想要和灵修一起远盾,可灵修在哪……

落了轿,青伦慢慢地走回自己的庭院,尽管她是千百般的不愿意再进这国公府的门槛。

她到风怡的院落里。看到风怡仍旧惨白瘦弱地躺在床上,看着她紧闭的双眼和嘴唇,不知道为什么她需要为了她而失去自己存在的自由和快乐。

明明自己与她什么相干也没有。

她的女儿也是自己自杀的,并不是自己为了占有这具躯体而将花弄影杀害,明明自己什么过错也没有,却要承担这个纠葛所造成的孽债。

是否是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

青伦坐在床边,望着一片虚空,突然眼眶模糊了起来,虚空也因为模糊而变得更加荒凉。

她沉醉在这一片荒芜之中。

从风怡的院落里回来,青伦上上下下地找灵修,可到处都不见它的身影。

青伦伤心又害怕极了,担心灵修会出什么事,更害怕它从此再也回不到自己的生命里。青伦把整个国公府都找遍了,为此还惊动了在主院里的风慎,他派了人到处找,甚至去了府院外面打着灯笼到处找,虽然他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这样一匹他不知底细的狼去伤害别人从而给国公府造成不良的影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