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初见格林斯基(1 / 2)

加入书签

格林斯基,原名格尔林克,1936年出生,尤里叛逃后的苏联中央科学院院长,洛马诺夫的科技顾问。格林斯基的祖上是苏联人,但他本人生长在德国西普鲁士,父母也在第二次世界革命战争中曾加入盟军,并在柏林解放时举家逃亡美国。但是当格林斯基长大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位未来的大科学家在一片懵懂中度过了混乱的童年。因为父母是和其他盟军士兵一样来自欧洲,作为一群政治难民,格林斯基小时候没少遭美国自己人的白眼。好在很快他们全家就回德国了,格林斯基在德国考进了慕尼黑工业大学,按他的话说,“我曾以为前方坎坷的道路已经畅通了,新生活要开始了。”

这也是那批盟军难民的痛处所在。无数格林斯基从欧洲逃亡美国的时候,都曾以为美国是安全的天堂,却被美国人当做“乞丐”而受尽白眼;等到联军在欧洲崩溃了,以为回到自己失散多年的故土就可以脱离那些歧视他们的人了,结果在欧洲又被当做“美国佬”“逃兵”继续鄙视。如盟军登陆加莱那样,把嫁给联军的法国女性都绑起来游街示众,甚至当街打死,全然不顾当年自己被联军坦克撵下海抢船逃命的事实。

而且很多人和格林斯基一样,即使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可能还真的做出了不小的成就,偏偏就被整个他们的社会无视了。而无数个当时的洛马诺夫们此刻就活动在盟军国家的大街小巷,为复兴苏联寻找着自己需要的任何人才。

以前我看过一段记忆,似乎是洛马诺夫和格林斯基的初次见面。与电视台里讲的一样,两人的初次见面是在一场美国的科学交流报告会上,虽然当时还有些年轻的格尔林克费劲力气想要说明他的微型机器人是多么的优秀并在未来能给各国带来多大的利益和发展,可没有人愿意理他。相比关注微型蜘蛛机器人带来的发展空间,那些白发苍苍自诩“与爱因斯坦大师携手并肩”的老学究们却在嘲笑格尔林克的年龄、仪表、身世和研究思路。在他们看来,机器人的发现路线必须走巨大化的,这么中不溜秋的东西只能做家用自动吸尘器。

唯一不一样的,也是解开我关于洛马诺夫的脑子怎能理解精妙的机械学原理并在一群盟军高级科学家的鄙夷之声中发掘出格林斯基这种天才的疑惑的钥匙,就是在后排洛马诺夫的左侧——不是右侧,右侧是他当时刚认识的耶娜阿姨(我和达夏都对她很陌生,因为我们记事的时候,她就已经去世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光头。

“这家伙可真够有自信的。”记得的那段回忆里,洛马诺夫的口吻不知是恶意嘲笑还是善意批评。耶娜还是一句话都没说,尤里却轻轻开口了。“总书记同志,”他说,“我跟您打赌,如果您能给他一个舞台,他将创造一篇历史!”

所以他是个疯子。开战前夕,曾亲自跑遍整个美墨边境每个机械化师,几乎将每辆坦克检查一遍,五次昏倒在前线。

改造艾菲尔铁塔,他亲自拟定了图纸,甚至还不顾命令,设定的第一道电磁攻击,劈向的就是法国科学院。

攻打维京群岛,他还制造了“避雷针”,宣称“这是向我的偶像,也是第一大敌爱因斯坦就科研宣战的证明”……

还有攻克伦敦,联军“拿着格林斯基的枪,跟着维拉迪摩的脚,唱着斯大林的歌”,把红旗竖在了英国大本钟上。

此外就是在HSD的“330事件”,虽然得了苏共中央的记大过处分,但他从未表示过“悔改”。“这是对那些嫉贤妒能的废物的惩罚,”他满不在乎地说,“事实证明我可以与爱因斯坦一较高下,要不是遇上了洛马诺夫同志,今生今世我都会明珠暗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