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文武双全策易出(2 / 2)
“嗯,之前提到徐公,不知大人可知徐公的《甘薯疏》?”
“你是说今年多种甘薯?”
“不错,甘薯是抗逆性能极强的作物,对旱、涝、风灾都有较好的抵御作用。学生纸上谈兵,实际不通具体农事,所以,怎样使甘薯高产,或许大人可以从《甘薯疏》中寻求答案,然后广喻百姓。学生只知道以苏州天文地理条件,确实适合在夏季广种甘薯无疑。如果大人想向全国推广,沿海及南方,广种甘薯绝无问题。另有白薯,尤为适合西北地区种植,陕西等地应该已有种植,但恐怕尚未推广。这两种作物因为可食用部分在地下,所以对灾情抗性极大。”
“甘薯只能夏季种吧?”
“在江南确实如此。各地气候不同,耕种时间不同,如今天气愈发寒冷,恐怕应该调整种植时间,具体情况,学生确实不擅农桑,只是多读些相关书籍,所言或许有用,但学生所知,毕竟有限。大人不妨派人寻访积年老农,并告知以天气转寒之事,广开言路之下,当有所获。”停了停,花雪续道,“仅就学生所知,先前所言白薯,却是适合冬天种植。另外,除粮食以外,棉麻也是重中之重,毕竟,灾情不只是旱,还有寒。”
陈洪谧点点头,自己确实着急了,颇有些问道于盲,花雪纵然读书万卷,确实不曾躬耕,具体的农事,果然如花雪自己所言,还是咨询老农,收获更大。
“是本官着急了。不过丰年你既言所读农书颇多,想必另有建议?”
“确实有。旱情虽重,但仅于我苏州而言,并非无解。苏州毗邻太湖,自古以来,旱情或重,太湖可从未干过。徐公曾著《泰西水法》,专讲水利,其中颇有许多器具,听闻其中有引水于十余里外灌溉之法,于抗旱当大有裨益。”
“兴修水利,此乃正解,如今多亏丰年,苏州不缺钱财,城外又有许多流民,积攒粮食之余,兴修水利的人力物力都不缺。”
“确如大人所言。另外,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而治蝗妙法,无非养鸡。索性今年灾情不重,可以尽量多养些鸡。不过恐怕需要官府强制,否则会有饥民忍不住吃掉。另外,今后几年应尽量减少对田间的蜘蛛等捕食蝗虫的生物的杀伤,以期减少蝗虫的繁殖。不过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相信朝廷本身对于抗灾应该有自己固有的方法,希望学生所言,能有些微帮助。”
“丰年你过谦了,我们大多数人多年所读书目,俱是经史子集,甚至说很多人只读六经,专攻科举,对于世务,所知不多,你提的建议大有裨益。尤其是你提起的徐公所著之书,我相信早一日向全国推广,对于百姓都是莫大功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