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无盐女3(2 / 2)

加入书签

完全不知道林麒山脑补了些什么的萧潇:……

额,我做了什么吗?

自那以后,林麒山对着萧潇就像对待一碰就碎的瓷娃娃一般,小心翼翼的,好东西全往萧潇面前堆,就怕惹她伤心。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萧潇: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过这样也不错=^_^=。

时间匆匆而逝,距离林麒山再次上京赶考只剩下两天了,只待明天打点好一切之后,后天就要出发了。这两个月以来的临时抱佛脚,林麒山也不再是之前的一知半解了,起码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原理了。

想到这儿,萧潇放下了手中的书,决定向林麒山探讨一下关于大清国的制度设计,以及传授考试的经验。

在纸上写道:哥哥,你怎么看待士农工商的?

林麒山右手指尖一搭一搭的敲击着桌面,略微思索了一下,方才开口说道:“士农工商,是大清朝开国以来一直坚守的阶层划分,士就是官员,农指农民,工,则代表从事技艺,工艺的工匠,商则是商人,以士为首其余次之。大清国以农业立国,因而在经济上从来都是重农抑商,就这些了。”

萧潇将写好的宣纸递给他,上面写着:

士农工商确实是大清国的纲纪,重农抑商也是大清国的策略。但是哥哥可知,农民不止承担了最为辛苦的工作,而且税负也仅次于商人,每年产出不多,上交的却不少,不少农人都是,衣不蔽体,三餐不定的。

反观商人,虽然说地位是最低的,也受到朝廷种种的限制,但是若论生活,大多不愁吃穿,大富者甚至良田千倾,家产上万。

重农抑商是国之根本,是维护陛下统治的最安全的方式,但是经商才是一个国家,能够富裕的根本,正因为经商的存在,工具,技艺才能不断的进步。

如果只是想维持一个国家的稳定,重农抑商确实是最稳定的,但是大清国却只做到了抑商,而没有重农。

农人的赋税太重了,而农人却是大清国最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多的苛捐杂税容易激起民愤,若是爆发起来,则一发不可收拾。

事实上,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农人的税赋,鼓励商人的活动,用商业税来取代农税,对外通商,开拓海上丝绸之路,这样一来,哪怕日后商人会难管理的多,但只要农人过得好,就不会有人想起兵造反,只要陛下的能力足够,非但能够使得大兴国海清河晏,说不定还能成为一代盛世明君。

还有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在一国之上也是说得通的,工匠掌握着一国最核心的技术,可惜陛下只重视军事上的利刃,忽视了工匠在生产和生活上的创造。

你有没有发现,自然有记载以来,农具经历了石铲,石锄,铁铲,铁锄,木犁,铁犁,耦犁,耧车,扇车,水稆(水车)……每一样工具的出现,粮食的产出都要更上一层,从原本的一亩一石,到现在的一亩三石,和这些分不开关系。

可是自大清朝开国以来,一样能够用于生产的工具都没出过,靠现在的技术,是无法面对那些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的。古有宋渠发明出的地动仪,可是至今已无人会这种技术,都是因为前几朝的皇帝不重视,使得如今地龙翻身我们都束手无策。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认为当今圣上应当注意了。

林麒山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才皱着眉道:“妹妹,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圣上的决定不是我等能够改变的。”

萧潇也不灰心,再次写道:圣上是否决定如此,前提还是在于他有没有看到,哥哥,若是试题上有此一问,何不将它写出来,兴许能够让圣上看到。

林麒山低吟了一会儿,点点头,“你说得对,虽然圣上看到的几率微乎其微,但,如果真的出现此题,我一定会这么写的,哪怕圣上看不到,若他日我能高中,定也要想方设法让圣上知晓。”

萧潇很欣慰:不愧是我教出来的,有魄力,给你点个赞。

萧潇同他说这些也不是没有目的的,夏季都快过去了,一场雨也没下过,在萧潇的记忆中,像这样干燥的气候会延续一年半之久,哪怕冬天也不曾下雪,土地干裂,颗粒无收,牲畜渴死,人也有饿死渴死的,更可怕的是遇到如此灾年竞有贪官欺上瞒下,不但没有降下税收,还将粮仓里的粮食都纳为己有,走投无路的农民暴起,聚起10万人,轰轰烈烈,不出一月就被他们攻陷了三座城池,若不是后来天启帝及时派兵镇压,又派赫赫有名,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辅政大臣郭起梁主持大局,只怕大清国危矣。萧潇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任务而造成什么蝴蝶效应,导致大清国直接灭国,那才是真正的欲哭无泪。

完了萧潇又将早就总结好的考试须知给林麒山看。

考试须知上也没写什么,就是让他带好自己的东西,不要忘了在考卷上署名,如果有主考官在他身旁转悠,不要心慌,遇到难题可以暂时搁置,将会做的做出来,尽自己所能将能答的答出来等等。

将准备好的考试须知递给林麒山后,萧潇的教学也到此为止了,这两个月来,萧潇可谓耗尽了毕生心血,一切就看他自己的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