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捉拿小鬼(2 / 2)

加入书签

宋、明以来由于朱程理学的主导,服装的等级分的比较严格,贵族妇女服饰都有具体规定,从皇后、皇妃到命妇皆有冠、服。“凤冠霞帔”是明代有社会地位的妇女礼服,是后妃在参与祭奠等重要仪式时运用的服饰。整个冠上缀着龙凤,搭配霞帔一同穿著。而明代日常女子服装以衫、裙、袄、褙子、比甲为主。褙子较流行,直领、对襟、小袖为平民之服。另外,一种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的上衣“比甲”,在宋元之后渐流行,而在明代成为妇女日常之服。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的半臂有着渊源关系,清朝马甲也由此发展而来。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古代服饰文化,到了清朝时达到了顶峰,无论是织造技术,还是染色工艺均闻名世界,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在满人入主中原以后,一开始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汉代的服饰习惯。后来民间就开始模仿宫中人的服饰,乾隆朝制定了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清朝的皇亲贵族、士官达人与普通民众的服饰有着鲜明的特点,层次差距甚大,满人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女真人的“崇尚犬马精神”在满族服饰里的最具体的体现。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更便于骑马射猎。皇室贵族为便于骑射,着四面开衩长袍,即衣前后中缝和左右两侧均有开衩的式样,平民则着左右两侧开衩或称“一裹圆”的不开衩长袍。满族妇女平时多穿长袍,下可掩足,右衽斜襟,袖口平而较大,袖端,衣襟,衣裾镶有彩色缘边,领有高有低,无领则以围巾绕领;用于保护颈部,她们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大直筒型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由于满人不缠足,她们的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走起路来需要平稳中略带几分摇摆,主要突出了满人女性的端庄与洒脱。

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是从古代到现代的分水岭,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废除。当然也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男人的长跑马褂逐渐到中山装、西服。女子的宽腰宽袖旗袍逐渐演化成束身旗袍,更加突出女性的身材美,终于成为代表中国女性优雅风范的服装样式。在民国时期,当时的政治主张和时代要求都会在服装中找到其想象的影子,比如“中山装”是综合西服和中国传统马褂的特点为革命党人设计的。中山装初始式样为前身9粒扣,后身贯通背缝,立领,前身有4个明袋。它虽不如西装潇洒,但朴实、庄重、大方,并且可以用国产布料加工,因此一问世,便在青年学生中时兴起来,并逐步推及一般成年男人。1929年国民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予“革命”含义:定前身四只口袋,依据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前身改用五粒扣子是依据国民政府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原则;袖口定为三粒扣子是依据“三民主义”原则,把立衣领改为封闭式翻领,显示“三省吾身,严谨治国”的理念。此后,中山装不但成为政府公职人员的官服,更成为一般青年追求时尚的象征。可惜的是中山装没有保持下来,如果现在有人穿中山装在大街上走一圈,一定会被人认为是那个剧组的演员了。

到了民国后期还有大部分人在穿着长袍马褂,比如我们看到在老舍的《茶馆》中人们的服饰大抵如此,这都与清代的服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时的服装形成了两极分化的趋势,服饰层次的分化迅速拉大。这个时期的社会主流穿戴是:一般是商人是西装、知识分子穿长衫、政府官员中山装,女装是旗袍和上袄下裙最为流行。在民间男人则以对襟的唐装为主,女人会有带大襟在腋下系扣的衣服为主。

建国以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十分简易和单调。大致是“50年代列宁服、60年代中山装、70年代劳动服”,具体来说每个时期又稍有不同。在50年代,男人中流行灰蓝色的“干部服”,女子则以穿“列宁装”为时尚,而男女都穿同样的布鞋,并以朴素为美。在中苏友好的时期,苏联花布开始让生活绚丽多彩,服装又开始担当装饰自身的功能”。受苏联女专家的影响,不少中国女子也一度穿起了“布拉吉”。60年代由于提出了“对资产阶级思想的抵制”,穿西装、长衫的几乎绝迹、高跟鞋更不见了。流行起毛边底的布鞋,以示“因陋就简,艰苦朴素”。不难发现,对朴素的极力提倡和赞扬,致使人们的思想感情真的开始以朴素为美,即使全社会认同的一种“审美观”。然而,“文革”开始后,穿衣因“革命”精神的泛化而变得越来越乏味。“文革”时期“绿、蓝、灰”颜色成了人们穿衣的主色调,军装成了时尚;款式是老式的中山装,一字领;面料是一水的棉布。在“不爱红妆爱武装”的服饰思想指导下,举国时兴绿军装,戴红袖标,那是中国服装最为灰暗的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衣着消费方面,自上而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对美的追求,决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完全有权利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些,得到美的享受。甚至中央有关领导也亲自出来为穿衣正名,服装业和思想应该解放些。要提倡服装多样化,把人们的衣着状况提高到文明水平标志的高度来认识,“衣着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精神文明的水平,美化生活要从美化服装做起”。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起了久违的西装。中央领导同志提倡美化服装,带头穿西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但是不同中似仍有相同,就是百姓的穿衣打扮,也与政治决策者的思想息息相关,其中穿西装,从某种意义上说显然是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的一种象征,深含着某种改革、开放的社会意义;其实,这是政治伦理影响服饰的另一种表现,即开明的政治带来的开放的着装。谈美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日趋正常和人们穿衣观念的变化,国人的衣着消费大致呈现出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趋势。与中国是文化大国的名头与之相匹配。

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和传承,这与文化、政治、经济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衣着时刻提醒人们注意自己形象和举止,人们无论人是如何也离不开衣服来遮体的,研究这种文化的变迁,会使我们明白只有文化的基因才是服饰文化的最明显的特质。而且随着我们经济的蓬勃发展,我们的服装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

作为布店的老板对这服装的演变自然是心中有数,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一连数月来,不但赌马输,连这布让的生意也越来越差,看来这小鬼在此对布店老板的影响是真的挺大啊,想到这里,布店老板又用手摸了摸前胸口袋里的那粒丹丸,心想,就只能靠师太来降伏这小鬼了,也好让我的生意再红火起来啊。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