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好事成双(1 / 2)
兀良哈三卫与明朝秘密议和之事传到塞外,引起了鞑靼各部的一片哗然,主和派再次占据了优势;黄台吉又奏报俺答,明军并未准备整军南下,却在为防备北方边患进行着周密的军事准备。俺答终于放弃了趁火打劫的念头,解散了各部联军,并再次通过大同军镇呈上言辞更为恭顺的《求贡书》。为了稳妥起见,明军派出多路斥候一路跟踪俺答部主力,一直等到延绥、宁夏两镇奏报俺答已经回师河套地区,散军休整,放马草原之后,朝廷上下才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这一等就等到了四月初,誓师出征南下平叛被再一次提上议事日程。就在这个时候,重建的锦衣卫江南情报网带回来了一个天大的喜讯:江南那帮谋逆作乱的藩王宗亲和勋显重臣又闹起了“亲”“贤”之争,前南京刑部尚书顾璘带着十万兵马进驻南京,要为辽藩争夺大位,与支持益藩的南都勋臣贵戚手下的兵士对垒于城中,南都局势一触即!
内阁及兵部判断,猬集徐州的靖难军或许会回援南京,建议朝廷密调一支精锐劲旅潜至徐州前沿监视敌人,禁军主力则暂时不动,以免打草惊蛇,等南都那帮乱臣贼子陷入内斗不能自拔之时再命将出征,一举荡平逆贼。
尽管内阁和兵部诸位大臣异口同声地说:“此战胜负关乎大明国运,不可不慎!”但朱厚熜心里很清楚,这只是他们的借口而已,其实无论内阁还是兵部,都对猬集徐州的八十万靖难军心存惧意,生怕战事不顺,国破家亡。
这也难怪,既然叛军打着“清君侧,正朝纲”的旗帜,那么此战就不但关系到他这个皇上的龙椅能否坐得安稳,更关系到各位朝廷重臣的荣华富贵甚至身家性命能否保全,一旦战败,他这个皇上或许还能作为逊帝得以苟全性命(尽管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小,但也并非没有先例;更何况,他毕竟是已垂拱九重二十三年的皇帝,是天下百官万民共同的君父,那些藩王宗亲、勋贵重臣有胆量谋逆作乱,却未必有胆量背负“弑君”的罪名!),那些朝廷重臣却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效法方孝儒为朝廷尽忠死节,成为皇权斗争的殉葬品;二是抛弃所有的道德理念,不顾名声,向新主子屈膝投降,做一名“2臣”——这样的结局对于那些一贯标榜自己公忠体国的士大夫来说,比死也强不到哪里去。因此,那些大臣们整军备战的积极性比他这个皇上还高涨。这些天里,内阁三天一份急递,五天一份廷寄,不停地督促兵工总署加紧生产武器装备,督促山东、河南及北直隶等省加强守备、囤积粮草;分管兵部的学士李春芳和兵部尚书曾铣更是恨不得天天守在禁军督导各军严加操练,大概也是这个原因。
这也不能怪那些朝廷重臣怯敌畏战——要知道,叛军虽然是匆匆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但毕竟有八十万之多,又背靠坚城以逸待劳,战力也不容小觑。若不调动九边军,朝廷手中可以使用的兵力只有刚刚经过了北京保卫战,或多或少都有一定损失的京军和各省勤王之师,以及新近从难民之中招募从征的新兵,总计不过四十万,能否战胜两倍于己的叛军,谁的心里也没有底。
既然如此,再等几天就再等几天吧,即便叛军不会因为内斗而自乱阵脚,刚刚编练成军的禁军能再准备的充分一点也好——俺答可不是那种肯吃亏的主儿,一旦平叛之战旷日持久,或者明军损失过大,一直虎视眈眈的他肯定就不安分了……
因此,他同意了内阁和兵部的建议,一面要求继续加强战备,一面指示将江南拥“益”派和拥“辽”派互相攻讦的那些公启刊登在《民报》上,充分揭露那些逆天作乱的藩王宗亲的丑陋嘴脸,深入批判他们虽然打着“克己复礼”和“维护祖制”的旗号,却一心谋求私利的丑恶行径——据厂卫密探报告,尽管朝廷为争夺民心采取了一系列的安民兴农政策,但由于江南叛军攻讦新政“变祖宗之成法,乱春秋之大义”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全国各地的官绅士子中,同情他们的人仍不在少数。因此,平定江南叛乱,不但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政治斗争。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进而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对这场战争的胜负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江南那帮乱臣贼子为争夺大位而狗咬狗,恰好给朝廷提供了起舆论攻势的武器,看来,这场仗不用打,已经胜了一大半!
这两年里,朱厚熜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可还有句话叫做“运气来了山都挡不住”,当他还在为江南那帮乱臣贼子起内讧狗咬狗的消息心花怒放,就又得到了另一个好消息:被派到江南搞粮食的徽商回来了,他们通过海路运来了三十万石粮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