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1 / 2)
乾元六年,十一月甘七,元旦过去第七天。
许哲收到了帖子,一张白底黑边的冥诞帖。上面写着谨订于乾元六年十一月甘七为潘红水先生百年冥诞,恭请许延年并夫人光临上延镇潘世华敬邀。
邕城有过冥诞的习俗,寓意在人走后的一百岁生日,由子女代为庆寿。因为在邕城民间,流传着人只有活到百岁才能重新投胎的传说,因此百岁生日也代表着新的开始。冥诞就是女子为父母准备的,祝愿离去的人下辈子可以平安喜乐,快活一生。
普通乡民在这天一般喫素,讲究点的便去寺庙烧上两柱香当做祝福。还有大气些的,便是像老潘这样,正正经经的发帖子,大办一场。收到帖子的人无须一定到场,但是‘送礼’一定要足,因为这代表着先人最后的路费,也是极其涨脸面的一件事。
‘送礼’的事情无须许哲操心,他只是对着帖子看了两眼就转给了许赵氏。许哲看的是这张帖子背后的故事,老潘不愧是个性子急的,这么快就准备动手了。
果然,不足两天,就有消息灵通的开始在许哲身边转悠,明里暗里的开始打听情况。
老潘做的光明正大,在冥诞结束后一家家的回礼,尤其泗水那边,更是自己亲自上门。三个生鸡子,三两黄酒,算是比较拿得出手的回礼。等他送完回礼,消息也就像是四散的蒲公英,零零散散的开始开遍了每个角落。
如县城刘家这种,无非是抱着趁机捞一笔的心态在打听。要知道一旦真的开河掘水,所有开销可都是个大工程,这里面的利润,足够刘家上蹿下跳。要知道之前修路一事,不过慢了半拍,整个家族就被许哲给挤到利润边缘去了,这次哪里还等着,不是自掘坟墓么。
而在下陵张家眼里,那就是天大的事情了。一直以来,下陵和上延共用一条水流,水流自下陵流向上延,下陵在上游,上延在下游。风调水顺的年景不用多说,但是一旦遇上涝灾旱灾的,那就是现成送上门的把柄,让下陵牢牢的捏住上延的手段。
靠着这条水流,下陵面对上延的时候底气足足的,牢牢的捏住了上延的命脉。时不时的还可以借着这条水流刮下一些肉丝,捞得一些好处。如今老潘放话说上延准备自己新掘一条水流,简直就是要脱离下陵的掌握,这如何使得。
张瞎子上蹿下跳的阻止掘河许哲不管,在他眼里,这些不过是邕城内部矛盾,一只手就能按下去的小事情。他真正关心的,是泗水的反应。
泗水县。
王金坐在县衙后厅,已经等了好几刻中了。要是以往,他早已不耐烦的催着下人去督促了,不过今天除了不停的走动跺脚,王金一点催促的心思都没有。
而在后衙书房,泗水县令也已经呆坐了好久。泗水县令,人称‘泥塑县令’。泗水有俗语:流水的三岔河,铁打的泥县令。说的便是这位县令大人。从他到泗水任职县令已经有近九个年头了,县令做为流水官,三年为一任,最多连任三年。
当然,话是这么说,可是真正能连任三届的整个大明朝也是屈指可数。而这位‘泥塑县令’却是其中一员。‘泥塑县令’,顾名思义,人如其名。不听,不想,不看,不问不说,不参与,是这位县令大人的‘人生格言’。
泗水县乡民也早已习惯了,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做决定,最多在需要官方印章的时候才会来县衙,请上一个大明朝官方阁置的鲜红大印。
可是现在,却不行了。
“他怎么说?”王金再也忍不住,对着站在墙角的仆役问道。
“还能怎么说,关着房门当做不知道呗。”仆役撇撇嘴,嘴角还带着青青的绒毛,在太阳底下清晰可见:“二叔,咱们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瞧,便是仆役,也是泗水乡民自己给他找来的。
“混小子,”王金拍了仆役脑袋一下:“什么我们,是我,你还得在这里轮值。”仆役是王金嫡亲的侄子,特意给他找的清闲活计。泥塑县令顾名思义,不止大事上不掺和,小事里也不要人伺候。
听说他是穷苦人家出身,靠着苦读书得的一个县令位置,身后没背景也没人脉,完全就靠着这几个俸禄养家糊口,什么事都亲历其为。分给他的县衙后宅完全按着农家小院伺候,那瓜果蔬菜长得,是郁郁葱葱茂茂盛盛。
即便大家嫌弃脸面上过不去,硬给他按了个伺候的仆役(当然佣金肯定是得从公账走),他也是从不假人手。而且这伺候的仆役,不过十二三岁,白白嫩嫩娇生惯养的,论起农活还不如这位县令大人呢。
果然,听说自己还要在县衙轮值,这位小仆役就嘟了嘴巴:“一天到晚的待在这里,没劲透了。这人连前院都不来,我待在这里干什么啊~”
↑返回顶部↑